2024-12-30大厦将倾(二)

2024-12-29  本文已影响0人  黑雨赋能

延熙十六年,也就是253年正月,费祎举办庆贺新年的宴会。

宴席之上,开怀畅饮,毫无防备的费祎,居然被归附蜀汉的曹魏降将郭脩刺死,而凶手郭脩,则当场被侍卫格杀。

这个事情如果深究起来,非常蹊跷。

首先,郭脩为什么归降蜀汉?

他是被姜维于头一年,在骚扰曹魏边境的战场上捕获的!

然而正史记载中,公元252年并没有姜维出兵的记录。

更令人惊讶的是,对于这桩离奇的血案,刘禅压根没有深入追究调查,反而在三个月后,就命令姜维统帅大军,重启北伐。

不仅如此,鉴于费祎是主和的鸽派,郭脩的刺杀行为对曹魏其实不利,这也排除了郭脩是诈降的可能性。

于是一些历史研究者大胆推论,这个出手行刺的郭脩,压根不是本主,而是主战派首领姜维豢养的刺客死士。

事实上,即使诸葛亮在世的时候,蜀汉政权的内部派系斗争就已经存在,不过一是因为北伐事大,文武百官都要尽心尽力,二是诸葛亮依靠自己的威望和权力强行压制,所以还可以勉强维持团结的局面。

但北伐暂停,诸葛亮去世,两个凝聚力同时消失,矛盾于是再度激化。

在费祎、蒋琬主政期间,诸葛体制之所以还能延续,首先一是因为惯性,二是因为费祎、蒋琬两人都能治军理政,同时追随诸葛亮的时间长,所以在蜀汉朝廷上根基比较深厚。

但是费祎一死,姜维虽然是军事上的一把手,但他一是曹魏的降将,二在蜀汉文官集团中没有什么影响力,所以他无法像诸葛亮,或者费祎、蒋琬那样军政一把抓,行政权力于是就落到了刘禅的亲信,侍中陈祗手里。

陈祗,是蜀汉元老许靖兄弟的外孙,深得刘禅宠信,但是,尽管陈祗支持姜维北伐,但他并不是诸葛亮青睐的那种品格严正的人,始终与反派角色,宦官黄皓勾结,互为应援。

由此,诸葛亮苦心构建的“宫府一体”,开始出现裂痕。

又过了几年,景耀四年,也就是公元261年,蜀汉政坛权力的分配再度发生变化,刘禅提拔重臣董厥、与诸葛亮之子诸葛瞻,以及姜维,平起平坐,形成三头主政的态势;

董厥、诸葛瞻在内主持行政事务,姜维在外主持军事事务。

然而诸葛瞻、董厥与姜维关系都不和睦,造成蜀汉文官集团与军事武将集团关系破裂,无法合作。

另外,深得刘禅信赖的宦官黄皓,也开始公开干预朝政。

这种政出多门,互相倾轧的局面,无疑加速了蜀汉的灭亡。

另外还要说一句,诸葛亮死后,这种政出多门的局面,很可能是后主刘禅暗中推动、鼓励的。

诸葛亮的忠心,并不能减轻刘禅对他专权的疑虑,所以诸葛亮死后,蜀汉朝廷就不再设丞相一职,军务与政务权力也逐渐拆分到不同重臣的手里。

很明显,刘禅不愿意身边出现第二个诸葛亮,哪怕代价是朝廷内部的倾轧和军政事务效率的降低。

最终,在公元263年秋天,曹魏派出大军,兵分三路,由邓艾、钟会等率领,启动了灭蜀行动。

此时的蜀汉政权内部,内廷外朝离心离德,军政关系混乱,号令不一,蜀汉民众也苦于多年征战带来的横征暴敛,从而使曹魏大军一路势如破竹。

而掌握主要兵力的大将军姜维,此刻与成都朝廷的关系几乎破裂,正率军在沓中,也就是甘肃陇南地区屯田。

虽然姜维随后回兵救援,但远水难救近火;

同时,姜维发出的种种关于调整军事部署,防御魏军的建议,也压根得不到响应。

最终,自感山穷水尽的刘禅,经老臣谯周劝说,选择了投降。

老臣谯周立场的转变,可以说深刻反映了蜀汉政权42年岁月中,内部的人心变化。

早年的谯周,折服于诸葛亮的人格魅力,投身蜀汉北伐大业。

然而,随着诸葛亮的去世,魏蜀实力差距的拉开,以及耳濡目染中蜀汉百姓生存的艰辛,谯周的内心开始动摇。

因为反对姜维北伐,谯周曾与主战派爆发了激烈的争论,并于257年,在忧愤中写出了影响巨大的《仇国论》。

他在文中认为,治理蜀汉这样的小国,应该与民休息,壮大国力,凝聚民心,再图进取;

原本诸葛亮北伐时代的战略筹划,现在已经不合时宜,毕竟曹魏政权根基稳固,如果一味穷兵黩武,只能导致民生疲惫,自身土崩瓦解。

从后世角度看,谯周的这篇雄文,反映了蜀汉政权内部,对北伐的厌倦和怀疑,已经公开化。

同时,这也标志着以北伐为立国之本和号召的蜀汉政权,其存在的价值与意义,不复存在了。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