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幽默中蕴含大智慧
庄子,姓庄, 名周,字子休。道家学说的主要创始人之一。公元前369—公元前286,战国时期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和文学家。庄子是老子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者,后世将二人并称为“老庄”。《庄子》约成书于先秦时期。《庄子》共 三十三篇。其中内篇七,外篇十五,杂篇十一。《逍遥游》《齐物论》等都是其代表作。
庄子的主要思想包含深刻的哲理和智慧,以“道”为宇宙的根本,“道”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他善于用变幻莫测的寓言故事来揭示事物蕴含的深刻哲理,深处浅出的论述让人更容易接受。今天不说《逍遥游》,不说《齐物论》,单从一外篇《山木》来分析一下庄子的思想。
庄子行于山中,见大木枝叶盛茂,伐木者止其旁而不取也。问其故,曰:“无所可用。”庄子曰:“此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夫子出于山,舍于故人之家。故人喜,命竖子杀雁而烹之。竖子请曰:“其一能鸣,其一不能鸣,请奚杀?”主人曰:“杀不能鸣者。”明日,弟子问于庄子曰:“昨日山中之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今主人之雁,以不材死;先生将何处?”庄子笑曰:“周将处乎材与不材之间。材与不材之间,似之而非也,故未免乎累。若夫乘道德而浮游则不然,无誉无訾,一龙一蛇,与时俱化,而无肯专为;一上一下,以和为量,浮游乎万物之祖,物物而不物于物,则胡可得而累邪!此神农、黄帝之法则也。若夫万物之情,人伦之传,则不然。合则离,成则毁;廉则挫,尊则议,有为则亏,贤则谋,不肖则欺,胡可得而必乎哉!悲夫!弟子志之,其唯道德之乡乎!”
大意是说:庄子在山中行走,遇到一农夫砍树,有一颗树非常茂盛却不砍,农夫告诉庄子,那是因为这棵树没有什么用。当庄子在朋友家做客,主要要杀鹅待客,童仆问主人杀哪只,主人让杀掉不叫的那只。从砍树和杀鹅的故事中,弟子问庄子,两个同样都是无用,为什么一个可以终享天年,一个却被杀掉?庄子告诉弟子这样的智慧:要是像那棵无用之木和鹅一样,如果偏滞于一个方面,不免过于劳累和拘束。而是要时而像龙一样腾飞,时而像蛇一样蛰伏,懂得进退有据,不被外物所驱使,就算贤能之人也会被人陷害,无能之人也会受到欺侮,倒不如顺应自然悠然自得。
从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看到庄子的对于世事的洞察之深,于细微处见真知。将自然的道与自我进行很好的诠释,体现了“天人合一”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