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近视度数和眼轴变长的关系
在阅读各种近视相关文章的时候可能会看到这样一句话——近视度数每增加300度,眼轴长度增加1毫米, 我认为这个数据并不准确,下面我们来计算一下。
我们只讨论轴性近视成分,即由于眼轴变长导致的近视成分。痉挛性近视,以及角膜变化,瞳孔变化等等一些列可能会导致的屈光度变化不在此范围内。
正视眼睫状肌完全放松状态下,平行光线入眼清晰成像在视网膜上,我们认为近视度数为0度,此时眼球整个屈光系统的屈光度是58D(数据来源于《眼科学》),那么我们来计算一下正视眼的像距
1 ÷ 58 ≈ 0.017241 米
眼轴增加1毫米就是像距增加1毫米,增加1毫米后像距大约是 0.018241米,我们计算一下此时视网膜清晰成像需要的总屈光度
1 ÷ 0.018241 ≈ 54.8204 D
看到了吧,眼轴变长后清晰成像需要的屈光度降低了,所以我们需要戴负镜来降低眼球整个屈光系统的屈光度才使远处的物体清晰成像在视网膜上。那么此时需要戴的负镜度数也就是近视度数是
58 - 54.8204 = 3.17958 D
大约是318度,约等于普遍认为的300度。也就是说近视度数从0度增加到318度,眼轴长度增加1毫米。那我们再来看一下眼轴增加的长度从1毫米到2毫米,近视度数的变化情况。
增加2毫米后清晰成像需要的总屈光度是
1 ÷ 0.019241 ≈ 51.9713 D
此时的近视度数是
58 - 51.9713 = 6.02867 D
约等于603度。眼轴增加的长度长从1毫米到2毫米,近视度数增加了
603 - 318 = 285 度 ,大约还是300度,貌似相差不大。
那我们就来看一下眼轴长度从5毫米增加到6毫米近视度数的变化情况。
增加5毫米近视度数
58 - 1 ÷ 0.022241 ≈ 13.03876 大约 1304度
增加6毫米近视度数
58 - 1 ÷ 0.02324 ≈ 14.97329 大约 1497 度
度数之差 1497 - 1304 = 195度
看到了吧,也就是说近视度数从1300度加深200度到1500度,眼轴长度就会增加1毫米。并不是普遍认为的近视度数每加深300度眼轴长度增加1毫米,而是度数越深,加深同样的度数,眼轴需要增加的长度越长,这是非常可怕的。
如果按照普遍认为的每300度1毫米,那1500度的近视就是眼轴变长了5毫米,而现在计算出来的却是6毫米。不知道会不会有人骂我。。。
总结:近视度数越高,加深同样的近视度数,眼轴需要增加的长度越长。
本文为本人原创,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欢迎加入逆转近视群 群号: 4858957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