摧毁与成全————也谈张爱玲
对于张爱玲,世人一直都存在争议,有人说她人品有问题,她政治立场不明,她爱情……的确,她算是备受争议的女性作家之一,但她有独一无二的才华和优异的作品,可以说,文坛至今没出第二个张爱玲。其实文学才华是天生的 ,并不值得推崇学习,毕竟天才没法复制,但是纵观张爱玲的一生,确实有太多无可奈何,也有太多光芒,值得细细品味。
张爱玲出生于1920年,原名唤作张煐,因为这两个字读起来“嗡嗡地不甚响亮”,便改从母亲的英文名音译过来的“爱玲”二字,“我愿意保留我的俗不可耐的名字,向我自己作为一种警告,设法除去一般知书识字的人咬文嚼字的积习,从柴米油盐,肥皂,水与太阳中去找寻实际的人生。”谁又能想到,她自认为“俗耐”的名字将来会响彻文坛。1939年,张爱玲通过了伦敦大学的入学考试,战乱却逼使她放弃远赴伦敦的机会而选择了香港大学。大学期间,她的成绩一直名列前茅,毕业前夕香港遭战火沦陷后,关于她的一切文件纪录尽数被烧毁。对于这件事,她轻轻地说了几句话:“那一类的努力,即使有成就,也是注定了要被打翻的罢?……我应当有数。”大有一种奈若何的惋惜。没有摧毁便没有获得,为了生存,她不得不提笔写文,却一发不可收拾,从此,张爱玲的名字红遍十里洋场,响彻大江南北。
她被摧毁,亦被成全。小说《倾城之恋》中,上海的沦陷成就了白流苏的爱情,而香港的沦陷成就了张爱玲的才华和事业。没人能否认《金锁记》《倾城之恋》等小说在中国文坛上的价值,就像不能否认《红楼梦》是古典小说的巅峰一样。同样,也没人否认她是天才型作家。天才之所以是天才,总会有异于常人的禀赋与命运。文艺上有着极高的天赋,她在世俗生活方面却是一个无能的废物:她懂得欣赏雨夜的霓虹灯,懂得怎么看《七月巧云》,却总会迷路找不到家门;她知道如何穿吸引人眼球,懂得参差对照的颜色对比是刺激的美,却不会削苹果,不会织绒线。在文学世界里她是女王,生活中却失去气势,始终像个孩子,不会照顾自己。张爱玲说过:“世人会原谅瓦格纳的疏狂,但不会原谅我”,这是一向坚强冷漠的她流露与外界的委屈和脆弱。坎坷的成长经历如同阴影般尾随不掉,是她永远也疗不好的伤,也是一生过不去的劫。童年时父母离异而饱受虐待的她害怕与人接触,自白:“在没有人与人交际的场合,我充满了生命的欢悦”,尽管仍住闹市,却将自己放逐在一人的孤岛。
张爱玲说过:“这世上没有一样感情不是千疮百孔的。”张爱玲的小说中,爱情被描写得千疮百孔,两性之间没有真正的爱情,《倾城之恋》、《金锁记》、《心经》等太多小说里出现的女性爱情都是悲剧。看似是小说,其实是现实生活中大多数人命运的缩影,她冷静地针砭女性不幸的原因,除了万恶的时局,同为女人她更多的是怒其不争。这虚无、悲观的爱情婚恋观形成的原因来源于她早年家庭生活的变异、初恋的失败以及战乱。时局动荡年代,生活在封建和资本交迫的战火封锁区,没有几个女人能把握自己的命运,更别说拥有美好的爱情,张爱玲亦是。
在我眼里,她不过是个在爱情里卑微而可怜的女人。
张爱玲自己的爱情是失败的,她始终没有找到能“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人。事实证明,才女眼光实在不太好,胡兰成看似是金玉其表,实则败絮其内,把“岁月静好,现世安稳”的夙愿托付到这个人身上确是她一生最错误的决定,随后与赖雅的相恋更让人唏嘘,睿智冷静如她也会在爱情里迷失自己。虽然这个女子的爱情被世人所诟病,她也因此被讨厌,但我不会,因为最可厌的人,如果你细加研究,结果总发现他不过是个可怜人。张爱玲其实很矛盾,她可以仰起头冷艳高贵,也可以俯下身低至尘埃。她为了爱情可以孤注一掷如同飞蛾扑火,卑微低下,却又能及时清醒,在发现胡兰成变心之后写下那封断绝关系的信,开头一句“我已经不喜欢你了。”似轻描淡写,实为决绝,由她先主动提出结束,不闹不悲,“你是早已不喜欢我的了”——鼓了多大的勇气,经过了多久的心理建设不得而知,但这个聪慧高傲无比的女子其实爱的比谁都卑微。
她风华万千,又落寞苍凉。
张爱玲不是普通人,她身世显赫,天赋异禀,相比那个时代的与之齐名的才女,没有谁比她的经历更坎坷:早年家族衰落、成长中父母离异、初恋的失败和困于战火,暮年于大洋彼岸的异国他乡深居简出,死后一周才被人发现。可以说,她的人生没有顺遂的时候,她一直都是被动的、悲观的,所以才会写出:“长的是磨难,短的是人生”。
对于普通读者来说,他们喜欢看张爱玲的文章,喜欢的是世俗却不庸俗,曲高却不和寡的格调,张爱玲有本事生活中拒人以千里,在文字里拉家常;在崇拜者眼里,她穿着摇曳的旗袍,完美无缺,风情无限;在文学评论家眼里,她的小说是绝无仅有的苍凉又犀利,用文字将现实抽丝剥茧,编织成一袭华美无比的袍,但是,上面却满是虱子。
胡兰成说得不错,张爱玲是民国世界的临水照花人,也许,她就是那个暗淡的动乱年代背景上浓墨重彩的一笔。斯人已逝,纵观一生,不过一个美丽而苍凉的手势。
张爱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