沟通 | 一带一沟

2019-01-21  本文已影响0人  跑跑博士

沟通,一条真空带,一道鸿沟



昨天早上,寺里一对男女的对话引起了我的注意。

男:“告诉你这样做,你为什么不做呢?”

女:“我做了呀,你没看到吗?”

男:“这哪里有做呀!”

女:“是你没看到,怪我没做,真是的。”

男:“难道我说的话你听不懂吗?”(开始愤怒)

摔东西......

女:“自己没有讲清楚,还这样说别人。”(继续保持硬怼)

男:“我再告诉你一遍——要这样做!”(内心歇斯底里,表面压低声音)

再摔东西......

女:“要做你自己去做!”

......

我悄悄抬起头,看了看远处的他们。男的已经被气的半死,但是拿这个女生一点辙也没有,除了低声怒吼和摔东西。女的看似小巧柔弱,实际上怼起人来一点不含糊。

一大早办公的人本就不多,空调也冷风飕飕的,那边的空气上方更是像结了厚厚的一层冰,让我这个局外人都感到不寒而栗。

我暗暗在想,这哪里是在沟通嘛,完全是在吵架。

那一刻,他们之间,有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


在写上面这段对话时,突然让我想起了几个月前在寺里听到的另外一番对话,主角是我办公桌对面的两个年轻的男工程师。

我的分析,他们应该是上下级关系,而且是负责硬件方面的。因为下级那个小伙子天天都在拧螺丝,“zi.zi.zi”的电动螺丝刀声音不绝于耳,似乎有拧不完的螺丝。

一天,下级的小伙子刚刚拧完螺丝,坐下来歇口气,上级过来看了之后,开始了他们之间的对话。

上级:“你这做的不对!”(上来就不客气)

下级:“不对?怎么可能!”(反弹)

上级:“告诉你不对就是不对!”(加压)

下级:“怎么不对?哪里不对了?”(硬顶)

上级:“这全都搞反了!”(开始发怒)

下级:“哪里反了?这可都是按照你说的做的!要错也是你说错了!”(声音不大,但是绝对强势)

上级:“我什么时候告诉你这么做的?”

下级:“你明明告诉我错了,就是自己不想承认罢了,推到我头上!反正我是不会返工的!”

下级撂挑子下班了......上级开始自己返工......

几天后的一个早上,上级还没有到公司,我看到了下级对面坐了一个新面孔,难道是要换人?果不其然,只听下级开始给那个新人介绍他未来的“上级”。

下级:“他总说我错,哼,其实是他自己有问题,只是不想承认。你以后有的受了。”

......

新人:“哦......”

再过一天,下级已经不见人影,上级开始给新人交代“螺丝”的事情。

这时的我,除了感叹自己太八卦以外,更是对他们之间的沟通方式感到不解和困惑。

的确,换人看似可以解决问题,但是最根本的沟通问题并不是靠换一个人就可以解决的。

很多时候,我们都在解决冰山在水面以上的那一部分问题,实际上暗藏在水面下的冰山才是最恐怖和致命的。


以上这两段故事都在讲“一道鸿沟”的沟通,那么沟通中的“一条真空带”又是什么呢?

几个月前,一个朋友分享了一段发生在她身边的“沟通小问题”,她说也许可以给我作为案例。

没想到,几个月后,这个案例终于派上了用场,感谢那位朋友的分享。

其实,她遇到的事情并不大,也正是因为不大,所以我们平时都不太会关注或者容易被忽略。但是,往往小事背后引发的思考是可怕的,职场工作越久你就会体会越深。

以下是朋友的领导(代号:领导)、朋友(代号:B)和另外一个平级主管(代号:A)三个人在微信中的对话——

领导:“A和B,我们的业务马上进入冲刺阶段,下周一开一次部门大会吧。”

A:OK

B:OK

领导:那你们分别去通知你们的小组成员下周一开大会的事情。

A:OK

B:OK

周一中午,领导发现两个组长并没有通知下属下午开会的事情,不悦。

领导:“A和B,今天下午开会的事情你们没有通知组员吗?”

A:“领导,我以为你来通知。上午开小会的时候,你没有说,我还以为不开了呢。”

B:“领导,我也以为是你统一通知呢。几点开?我现在通知。”

领导:“难道是我没有说清楚吗?”(把之前的对话截屏出来发给A和B)

A:“抱歉,领导,我搞错了,没看清当时你说的话,只知道要开会,然后就做别的事情去了。”

B:“抱歉,领导,我理解错了。”

领导开始给A和B讲道理若干......

听完朋友的描述,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

的确,在我们日常的工作中很多时候会遇到这种“真空带”,也就是都以为对方明白了自己的意思,实际上对方理解的完全是两回事,而当事人却全然不知。

想想看,现今每个人每时每刻的信息量都超级大,微信中有n多个群在同时活跃,大家奔走在各式各样的信息流中,几乎没有停歇,所以遗漏是非常有可能的。

即使不遗漏,也会蜻蜓点水一般的看完后回个“OK”就闪了,接下来更重要的事情很可能会把“OK”这件事情快速覆盖掉,因为一个“OK”并不代表真的理解和明白了,只是那时那刻答应一声而已,所以很容易被淹没。

记得在之前的一次活动分享中,我给大家了一个建议,也是我从一个很有能力的前辈那里学会的工作方法——要学会delete。无论是之前的邮件,还是如今的微信,一定要把无效的信息看完后删掉,然后只留下很重要和待处理的。这样就可以重点非常明晰,效率也会提高很多,“真空带”出现的几率也会大大降低。

不妨试试看?


- In Learning, In Running - 学,以至千里

跑跑博士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