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的扁担,深藏的爱
一一读杨爱妹《父亲的扁担》有感
今天,我在微信公众号《泗水文心》暑期征文里看到了杨爱妹写的《父亲的扁担》一文,深受感动,连续看了三遍,意犹未尽。杨爱妹写的文章非常好,整体构思巧妙,语言流畅,充满怀旧的情结。令人感受到质朴的亲情和温暖的家的味道,读起来很打动人心。
文章开篇就点题:“随着时间的流逝,那根扁担,一点点压弯了父亲的腰身,使得父亲比年轻时矮了几分。那根扁担也留下岁月打磨的痕迹,它已经呈老木头颜色,一天比一天老旧,可是父亲却当做宝贝一样珍藏着。” 扁担已旧,却是几十年生活的一部分,承载着过去的艰苦生活,蕴含着无数的记忆。
让人感叹,父亲当做宝贝珍藏的,是满满的自豪,是他靠辛勤劳动的双手,为家人创造的平凡普通的幸福生活,是记忆中宝贵的亲情。
文章接下来介绍作者小时候家庭生活的背景情况,处处离不开父亲的扁担。
父亲母亲结婚的时候,除了房子没有别的家底,全靠父亲用扁担干活换来全家的柴米油盐。
父亲用扁担在窑厂挑土挑沙挑砖,干了一年的活,加上全家一年的庄稼收成,用来盖起了新的厨房和放稻谷的储藏间。他用勤劳的双手,逐步建设和完善一个幸福的家。
父亲用厚实的肩膀为全家遮起一片天,让母亲感到值得依赖。母亲说,有了厨房和储藏间,家里的粮食不怕再淋湿。
文中的“我”是个女儿,却得到了父亲更多的爱。“我”刚出生时,是在乍暖还寒的春天里,父亲用扁担砸开河面上的冰,为家里挑水。挑水的扁担压弯了父亲的腰,冰冷的水溅湿了裤脚,父亲毫无怨言。不仅仅是为了日常生活需要,更因为有了女儿,浑身充满了动力。
到了割麦割水稻的季节,父亲母亲一同下地,父亲的扁担一头挑着幼小的女儿,一头挑着农具。
父亲的扁担,让女儿体会到童年的快乐、祥和、安稳。
“田埂头,父亲把我安置在圆竹匾里坐着,旁边放着他的扁担。家里的大黄陪着我。饿了,我就啃嫩玉米棒子、饼什么的。吃饱了就揪大黄的毛,揪得大黄总嗷嗷地叫唤,但它从来不咬我。父亲的镰刀飞快地割着庄稼,却时不时不忘瞄一眼田埂头的我。”
父亲一边干着农活,一边不时地瞅着小女儿。女儿是被父亲呵护着长大的。
傍晚,父亲收起镰刀,喊上母亲一同回家。
“父亲的扁担,前头担着我,后头担着农具物什。大黄跟着母亲后面摇尾巴,往家走去。回家的路上,父亲的扁担,晃晃悠悠的,我感受父亲怀里温暖的气息,这气息会催眠似的,晃着晃着,我就睡着了。有风呢喃,青草野花的香气丝丝缕缕地绕过鼻尖。我枕着扁担里的温暖,父亲的温暖,安稳香甜地睡回了家。”
幼小的女儿躺在父亲用扁担挑着的圆竹匾里,在睡意朦胧中感受着父爱的温暖,梦境的香甜笼罩在无边的夜色里。女儿在快乐无忧地成长。
女儿三四岁时候,家乡突发洪水,一家人开始了暂时逃荒的生活。父亲一头挑着女儿一头挑着包裹行李,背井离乡到南京讨生活。父亲用扁担挑东西干活挣钱来养活母女,度过了那段艰难的日子。在家乡发洪水的灾难面前,父亲是全家的依靠,他无声地对妻子说:媳妇,不要怕,有我呢。
读至此时让我深深的感动,在那个时代,生活虽历经艰难却充满了温馨,让人坚信,只要全家团结一心,再多的苦难也压不垮。父亲对全家人的爱蕴含着淳朴善良的温暖,赋予了挑担劳动更深厚的价值,父亲的坚强人格愈加丰满,形象更加具体深入人心。让人体会到,父亲有坚强自信也有细腻质朴,于普通平凡中蕴含着伟大。
联想到如今,现代社会生活的进步和变迁,使得在农村也很少用到扁担了,取而代之的是大大小小的运输工具和车辆。于是,更显得本文中那段记忆的珍贵。
让我想起,我小时候在农村的十余年里,爸爸妈妈也是用扁担来挑煤挑土挑水,起早贪黑不停地干活。一根普通的扁担,挑起的却是养家的责任,是浓浓的亲情。
而这篇文章里朴实的父亲,也把对妻子女儿和全家的爱,倾注在日复一日的辛勤劳作里。
文中的父亲从不说太多的话语,只是埋头不停地劳动,从不喊苦和累。父亲把整个家庭的重担,都担在肩膀上,繁重的体力劳动,总是承载着很多希望。不管生活有多少变故和风雨,父亲都笃定地挑着扁担干活。不仅为了家,更为了下一代的女儿能有更好的生活。
扁担多次把父亲的肩膀压疼磨破受伤,但父亲从不喊疼。父亲把经历的伤和痛,化作心底的坚毅和活下去的力量,带给全家人以善良、温暖和坚强。父亲虽然挑着扁担,但其实他挑起的不只是这个小家,更是整个社会。
一根扁担,溶入了父亲深沉的爱。文章的最后写道,多年后父女俩在回忆中,洋溢着满满的幸福。
让我感觉到,父亲是在用行动告诉全家人:那段岁月虽然苦,但我痛并快乐着,只因为我有了你们。只要全家人在一起,就是我扛起扁担干活的动力,即使再苦再累也值得。
正因为有了父亲用扁担在那段难忘的艰苦岁月中,无怨无悔地担负起养家的重任,才迎来了我们美好生活的今天。
我们的身旁有千千万万的父亲,他们是今天幸福生活的奠基人,更是中国社会的脊梁和中流砥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