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103听书笔记:《下一个世界工厂》

2020-11-03  本文已影响0人  幸运星小燕子

40年前,中国从一个封闭经济体,转而大力引入外国直接投资、主动融入全球产业链,从全球产业链的最低端做起,一步一步往上艰难攀爬,取得了今天的成绩。现在,非洲获得了同样的机遇:中国企业通过在非洲投资设厂,把非洲拉入到全球产业链中来。非洲人要从自给自足的农民,转变为全球产业链中的生产者和消费者,作为工人、作为客户、作为合作伙伴、甚至作为竞争对手,加入到全球产业大循环当中。换句话说,只有工业化才能从根本上改变非洲。

中国在1999年提出了“走出去”战略,鼓励中国企业向海外投资。从那时起,中国企业对非洲的投资开始迅速增长。据官方数据,2004~2015年,中国企业对非洲的直接投资,从10亿美元猛涨到350亿美元,年增长率高达40%。

中国企业为什么投资非洲?根本原因就是中国国内的劳动力成本快速上涨,而非洲的劳动力便宜啊。一位中资建筑企业的负责人说,现在请一个中国工人到非洲工作,要比本地用工贵五倍左右。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当然是能用本地人就用本地人,而且会不遗余力地对本地工人进行技能培训。

孙辕指出,像沈女士这样的服装厂,经营风险是很高的。首先,她卖产品收的是外汇,但要用莱索托货币向工人付工资,一旦当地货币升值,她的利润马上就被抹掉了。实际上,在2005年,莱索托货币就经历了一轮升值,导致当地服装行业严重衰退,14000名工人失业。其次,莱索托所享有的免税特权也不是永久的,需要定期续签。2008年,美国政府犹豫要不要续签《非洲增长与机会法案》,结果莱索托的服装厂一夜之间就关闭了一半。不过后来,该法案还是续签了,服装产业至今仍然是莱索托的支柱产业。

尼日利亚遭遇了“资源的诅咒”。所谓“资源的诅咒”,是指资源的意外发现,导致一个国家发展得更慢而不是更快了。1957年,尼日利亚境内发现了石油。到1970年代,国外资金开始大量涌入尼日利亚开采石油,这导致石油部门获得的资金越来越多,而其他工业部门获得的资金越来越少。换句话说,石油部门从其他工业部门那里吸走了资金、技术和人才,石油工业替代纺织工业成为了尼日利亚的支柱工业。

一个隐形的输家,就是非洲本地的制药企业。事实上,国际援助的力度越大,非洲本地制药业就萎缩得越厉害。比如坦桑尼亚,2006年时,还有33%的普通药物是在本地生产的;6年之后,这个比例就萎缩到了12%。本地的制药业越萎缩,非洲国家的医疗卫生状况就越依赖国际援助。

从长远来看,非洲国家想要从根本上改善本国的医疗卫生状况,必须发展出本国的制药工业。而要发展出本国的制药工业,恐怕引进外资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就是必不可少的。有时候,想要往南,你得先往北走。

一家来自中国的制药企业——人福医药集团,也开始考虑在埃塞俄比亚建厂。经过两次实地考察之后,人福管理层就拍板决定,总共向埃塞俄比亚投资1亿美元,其中首批建厂资金为2000万美元。孙辕采访到了人福集团埃塞俄比亚的总经理,问他们为什么决定投资。

这位总经理列举了公司的全球发展战略、埃塞俄比亚的庞大人口、以及当地政府对制药行业的支持,等等。但孙辕好奇的是,面对一模一样的条件,葛兰素史克的决定却是不投资。到底是什么让两家公司做出了截然相反的决定呢?

正当孙辕感到疑惑,这时候,总经理无意间说出的一句话,让她洞悉到问题的答案。总经理说:“这里跟30年前我的家乡一样。如果我们可以做到,这里就可以做到。”孙辕认为,这就是中国企业愿意扎根非洲、并对非洲的未来充满信心的根本原因。

非洲的现状对中国人而言并不陌生,这一代中国人亲眼目睹了中国的巨变。在过去40年中,关于“后发国家如何实现工业化”,中国企业家积累了一整套真实经验和隐性知识。他们相信,能够把自己的成功经验复制到非洲。这条路也许很艰难,但其实也很简单,说出来就一句话:学习如何制造东西,制造出来,然后卖出去。

总结:孙辕团队实地走访了在非洲的1000多家中国企业,澄清了外界对于中资企业的很多误解。中国企业对非洲的投资,是以私人资本为主的商业行为;中资企业中,非洲当地员工占绝大多数;中方管理者对当地员工的抱怨,其实是工业化初始阶段常见的劳资矛盾。在非洲大陆总共约1万家中国企业中,有1/3是制造企业,它们正在帮助非洲实现工业化。

其实,非洲国家本来有一定的工业化基础,但在过去50年中,非洲经历了一轮去工业化的历程。主要原因包括“资源的诅咒”、政策的失误,以及国际援助带来的副作用。如今,非洲国家已经普遍意识到,靠外部援助是没有出路的,只有工业化才能从根本上改变非洲。在这一点上,非洲国家政府和在非洲的中国制造企业,拥有相同的目标。

说到这里,我忽然有些感慨。纵观世界经济史,尽管西方国家早在19世纪末就完成了工业化,但后发国家想要复制工业化的过程,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从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经历了四次工业化的尝试。第一次是洋务运动,第二次是民国政府推动的工业化,第三次是新中国建立后学习苏联模式,第四次是改革开放。可以说,直到改革开放40年后的今天,中国才基本完成了工业化历程。后发国家完成工业化之艰难,可见一斑。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