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书能用来做什么?
简书是个写作平台,人来了,自然也会有人走。
有些人走得悄无声息,比如那些头几批签约、开课的写手,现在的阵地早就不在简书了;有些人走得惊天动地,比如某小说专题的某主编,所有的文章设为自己可见,顺带把简书比作公共厕所。
有些人还在坚持更文,比如我一向景仰的盆兄与图兄,文章的质量居然始终如一。这是真的猛士,对待生活的真诚如初。以前我景仰的文友可以列一个名单,现在仍然还更文的,就只剩这两位,还有一道兄。反正我是做不到,我的性格急躁又功利,最容易被外在的各种声音所动摇,自然也就失去了那种动力。
看到有些群里吐槽,科学家的收入不抵戏子的一根寒毛。当然不能这么比,科学家和戏子都有三六九等,戏子里面生活落拓的大约也不少。但顶尖的科学家恐怕还是没法去和最红的戏子比收入,这是所有国家的共同现象,不是天朝独有。无他,庸众们对戏子的需求是直接而普遍的,对科学家的需求则隔了商业和制度的无数重环节,用简书的话说,是不能直接变现的。
简书对科学家们有个专门的描述:自嗨。斯文扫地,是庸众的胜利。具体在简书中,是戏子的胜利。吴国盛老师说,中国人追求知识的实用性,所以根本没有科学的传统。奈何庸众们既需要廉价的群体认同,又需要“直接变现”的精神抚慰,逼得科学哲学大师没完没了地四处辩论“中国有没有科学”。
就是这么个地方,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真真的鸡肋,留着还能做点什么。或者换个角度说,什么地儿本来就该做什么事情。所以我打算将自己的文章陆续转为只有自己可见,剩下那部分仍然公开的,就是现在正在写的《庸众简史》和《负能量》两个专题,用来记录自己生活中庸俗琐碎的点点滴滴——这才符合简书的气质。
还有曾经为哲思专题做过的刊物之类,算是公家的作品,留着做个小集体的历史记录。以前不明白历史专题的周刊为什么就停了,自己心里说,我要做个刊物,一定不会停刊——这就是俗称的“幼稚”吗?何止刊物停了,绝大多数专题,仅仅只能维持个收录文章而已,内在的个性与生命力早已透支枯萎。当然,专题主编们也都纷纷落马,符合新时代的主旋律。
简书还有个功能,顺带推荐一下我自己的两个公众号:“心技一体”和“乾坤衍”,不适合简书的文章,都陆续转到那里面去了,比如我一向喜欢写的读《周易》、读《文心雕龙》的笔记之类。
“乾坤衍”二维码 “心技一体”二维码感谢以前关注过拙文的朋友们,晚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