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阅读让教育明天更美好
9.阅读让教育明天更美好
聂震宁是我国阅读史上首次提出“阅读力”概念的人,在《阅读力》这本书中,他系统全面地阐释了对阅读力的理解,通过对人类阅读历史、阅读社会、阅读目的的梳理,对各种阅读活动和阅读现象进行了辩证分析,指出“阅读力的培养实际是对人们思维能力的培养”。阅读这本书,感受了作者对于阅读的热爱,对于全民阅读推广的极大重视,更感受到作者对于阅读所做的极其深入的功课。这本书既有历史视角,又有当代视角,紧密联系自身阅读实际及社会阅读现实,旁征博引,洋洋洒洒,语言平实,深具亲和力,读来感到甘之如饴,畅如流水,适合各个层面的人士阅读。
一、阅读的历史
聂震宁说,阅读的历史是无始无终的。我理解他的意思是说阅读在时空都是极其广大的,从阅读的时间上看,自从有了人类,就有了阅读,而阅读伴随文字的产生以后,就进一步产生了阅读文化,更好地实现了人类文明的传承;从阅读的空间上看,阅读的材料极其广大,它不仅包括浩如烟海的文字材料,更包括自然万物、社会百态和人间万象。在这样的阅读中,我们不断对世界进行探索,寻求生存的意义。但现在我们所说的阅读主要是基于文字的阅读,否则就沦为泛阅读。
那么,人类的阅读究竟是在什么时候产生的呢?最早的实证是从公元前3200年古巴比伦苏美尔人的楔形文字开始。但根据《说文解字》的记载,仓颉在公元前26世纪就已经开始造字了,所以,有可能中国的文字产生的更早一些。文字的创造帮助我们更紧密地建立起人类社会,走出蛮荒,迈向文明。
在阅读初期,由于阅读材料匮乏,人们主要以听为主。所以,那时比较流行朗读者,希腊语的“阅读”一词就取“我读,我认识,我大声朗读”之意,在公元前10世纪前,雅典人、罗马人主要采取大声朗读的方式阅读。我国古代,也提倡朗读,如在荀子的《劝学篇》中,“君子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也足以美七尺之躯哉!”意思是说,君子学习,是听在耳里,记在心里,表现在威仪的举止和符合礼仪的行动上。这体现了当时的阅读学习首先是听,然后是诵。由于文本的普及和默读的迅捷,默读逐渐成为主要的阅读形式,朗读逐渐退出历史舞台,成为了一种艺术形式。聂震宁认为:“喜欢倾听朗读乃是人的原始审美和原始记忆。”这也是中央电视台《朗读者》节目比较受欢迎的一个原因。在阅读早期阶段,由于阅读材料的制作费时费力限制了阅读的发展,比如中国的竹简、古希腊和古罗马的莎草纸、古印度的棕榈叶和桦树皮,古代中东地区的羊皮卷等等,这些材料有的笨重、有的不易保存,影响了阅读的广泛开展,通过中国造纸术和印刷术的发明,推动了阅读的进一步发展,直到1450年,金属活字印刷术被约翰内斯古登堡发明,让印刷行业得以空前发展,阅读进入了寻常百姓家,实现了划时代的发展。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数字技术和互联网广泛普及,阅读的方式从纸质阅读发展成电脑阅读、手机阅读、网络阅读等更加多元的方式,人类阅读实现了又一次飞跃,阅读的时代真正到来了。通过对于阅读史的体察,聂震宁发现阅读好时代的特征有五点:一是阅读情况较好的时代往往是社会转型时期;二是阅读情况较好的时代往往是写作活跃的时期;三是阅读情况较好的时代往往是出版繁荣时期;四是阅读较好的时代往往是政策开明时期;五是阅读较好的时代往往是名人领读时期;六是阅读较好的时代往往是蔚成风气时期。基于以上六个要点,我们可以看到我们现在已进入了阅读的好时代,尤其是党的十八大报告第一次把“全民阅读”写进了政府工作报告,对全民阅读提出了要求,十八届五中全会把“倡导全民阅读”、“推动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列为“十三五”时期的重要工作。2016年12月,我国首次制定国家级的“全民阅读”规划——《全民阅读“十三五”时期发展规划》,再一次把全民阅读作为文化重大工程之一,放到国家战略高度,放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大背景下全面推动。
二、阅读的目的
在聂震宁看来,阅读的目的有四:读以致知、读以致用、读以修为、读以致乐,本人十分同意这样的看法。阅读其实就是个体主动成长的过程,是提升自我综合能力的过程,是由内向外寻求和探索的过程。经由阅读,我们学习了间接经验,提升了自身修养,感受了生活的乐趣,学会了改造世界,这样,让我们得以快速的成长起来,完成由自然人向社会人的转变,所以,阅读是我们生命历程中的重要生活内容。
(一)读以致知
每一个人都有求知的本能,这是我们探索宇宙、认识自我的原始需求,我们人类的所有学问都是来自于我们对于自身、社会和宇宙的探索,如,我们从生物学角度会主动了解自己的身体构造,主动了解我们与动物的不同;从社会学角度,我们愿意了解人类社会的历史,愿意主动探索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从哲学的角度,我们愿意问自己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从科学的角度,我们想知道宇宙究竟是怎样的,究竟有没有外星人。阅读让我们满足了我们探索的需求,让我们感受到了智慧的快乐,让我们一代代不断地建立起人类知识的大厦,开启一个个变革的时代。
(二)读以致用
阅读究竟是有用还是无用,这个问题不言自明,但在当下,新的“读书无用论”竟然还在社会中奚落着、耻笑着读书人,奚落和耻笑读书人的大概有三种人:一种是自大的当权者,他们仗着手中的权力,尽情耍着妄自尊大、无法无天的派头,大有老子天下第一的架势;一种是暴发户,他们并不是靠知识经济成为了企业家,而是靠内部消息、请客送礼、侵吞国有资源而有了经济基础,反过来,他们就开始嘲笑读书人的迂腐和僵化;还有一种就是没有什么学习经历,甚至不愿意学习的普通劳动者,在他们眼里,读书那么费脑,还不如搓上几桌麻将或者懒懒地睡上一觉呢?读书人在这些人眼里就是无用的,因为他们不理解也不愿意理解读书人的感受。但读书的作用岂是他们说没有就没有的。只是,当下我们如果只是简单地将读书的作用限制为考试、升官、发财的话,那读书的作用可不是就没有什么了?
(三)读以修为
我们中国自古就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儒家传统,讲究做人,很早就有“六艺”之说,尤其强调诗书传家、有礼走遍天下,这些都是为了修炼自己的道德素养,让自己成为谦谦君子,而不成为戚戚小人,这一个“修”字,就让我们体会到了做人的艰辛和攻坚的漫长,只有通过不断的砥砺和磨难才能达到我们期望的精神境界。读书可以对我们进行精神的化妆,让我们产生独有的气质,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正如那些世外高人,坚持打坐冥想、呼吸吐纳在宁静恬淡的修炼中,他们慢慢地就气定神闲、有了仙风道骨。而那些腹无诗书的人就缺少了这个化妆的程序,当然他们是自然的,但他们更容易被社会所左右,他们身上当然就少了一些华美。
(四)读以治乐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5年《全民阅读宣言》里有一句话,很有诗意,也很有感召力,“希望散居在世界每一个角落的人,无论你是年老还是年轻,无论你是贫穷还是富裕,无论你是患病还是健康,都能享受阅读的乐趣…… ”阅读的最高境界自然还是获得快乐,这是人追求幸福的基本权利,谁想通过阅读让自己郁郁寡欢呢,快乐是人的本能需求,会阅读的人大体还是尽量摆脱功利因素,而逐渐迈入寻求自身快乐的殿堂。正如毛姆所说:“首先,我要坚持的就是:阅读应该是一种享受。既不能帮你获得学位,也不能助你谋生糊口;不能教会你驾船,也不能告诉你如何发动一辆故障的汽车。但它们将使你的生活更丰富更充实圆满而感快乐,如果你们真能享受这些书的话。”毛姆还警告我们别以为快乐就是不道德的,知性的快乐才是智者们的追求。而阅读正是通向知性快乐的主要途径。当你阅读老舍、林语堂和汪曾祺的那些书时你一定会感受到读书的乐趣。
三、阅读的教育
聂震宁是出版家和作家,是什么让他将研究的重点转移到阅读力研究上了呢?有两个原因:一方面是基于对中美学生读书现状的了解,他感到中国学生阅读力的低下;一方面是通过与南方一所211院校大学生的座谈,了解到大学生对于提高阅读力的强烈需求。这两个原因让他感到有责任专门对阅读力进行研究。其实这两方面反映出教育的一些问题,学生从小学到大学经过这么多年的教育竟然还不懂得阅读,没有形成良好的阅读能力,这不是极大的讽刺吗,看来不仅是大学生了,中小学在阅读教育方面应该也是有所缺失的。正如聂震宁所说:“而我们的中小学教育正好并不以学生的阅读作为基础,而似乎是以知识点的掌握和应试能力作为基础。这就是说,我们的中小学生,从一开始上学起,就基本上要告别大量的自主阅读。”显然,没有真正的自主阅读就没有对阅读内容的深刻理解,就没有真正地培养起阅读的乐趣,形成良好的思维。大前研一认为这是个思考力差距化的时代,为考试而读书直接导致了思考力的低下。此外,另一个原因就是,“在我们过去的国民教育体系中,几乎不曾开设过阅读课程”,阅读课程的开设确实存在一定的缺失,在大学,阅读学仅仅作为一门边缘学科在一些大学中文专业开设,而在中小学几乎没有专门的阅读课程,有的学校仅仅是以活动小组和第二课堂的形式组织阅读活动。尽管现在全民阅读情况有所好转,但阅读的现状仍然不容乐观,也存在阅读标签化问题、阅读浅层次问题、阅读庸俗化问题。看来,要提升阅读力,首先,有必要对阅读教育进行改善和修正。不然,就会直接影响阅读力和思考力的提升。 如何提升阅读力,他指出:一个阅读者,对于阅读的历史、阅读的内涵及其文化意义有了比较正确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又能掌握阅读的科学方法,其阅读力才可能得到较大提高。阅读力,其实就是教育力、文化力、思想力的一部分,一个人如此,一个社会更是如此。
提高全民阅读力,推动全民阅读活动深入开展,教育应当首当其冲,义不容辞。教育作为传播人类社会文化的重要途径,必须充分重视阅读的现实意义,深入探讨提升阅读力的根本方法,肩负起文化强国的重要使命。相信通过阅读这本书,可以带给我们更多的思考,也相信阅读一定能让教育的明天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