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莲说》

2022-04-09  本文已影响0人  一一真

一、导入

       同学们,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大自然给予人类许多美好的馈赠,比如,这窗外的花。讲到花,你想到了哪些诗句?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花无情,人有意,关于花,诗人留下了无数的诗篇。 今天我们将走进北宋哲学家周敦颐的《爱莲说》,体会周敦颐笔下莲之美,感受周敦颐对莲的情志。

二、思考题目

      爱莲说是什么意思?生: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陋室铭》,知道了铭是什么意思?

      陋室铭的铭是一种文体,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叫“铭”,后来就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骈句,句式较为整齐,朗朗上口。

     那么《爱莲说》中的说也是一种文体,“说”是议论文的一种文体,可以说明事物或论述道理,也可以借人借事或借物来论述道理。

三、走近作者

     周敦颐 宋代道洲(现在湖南省道县)人,字茂叔,哲学家,因他世居道县濂溪,后居庐山莲花峰前,峰下有溪,也命名为濂溪,学者就称他为濂溪先生。

四、了解写作背景

     宋熙宁四年(公元1071年),著名的理学家周敦颐来星子任南康知军。周敦颐为人清廉正直,襟怀淡泊,平生酷爱莲花。

  周敦颐来星子后,在军衙东侧开挖了一口池塘,全部种植荷花。周敦颐来星子时已值暮年(55岁),又抱病在身,所以每当公余饭后,他或独身一人,或邀三五幕僚好友,于池畔赏花品茗,并写下了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爱莲说》。《爱莲说》虽短,但字字珠玑,历来为人所传诵。

五、按节奏朗读课文

    自读,齐读,个别读,评价读。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 ,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六、合作翻译

      挑选小组代表分享。

     我喜爱荷花,因为它生于淤泥中,却没有被淤泥污染,经过清水洗涤却并不显得妖艳,莲花的叶柄中间是空的,外面是直的,不牵牵连连,不枝枝节节的,它的香味传得越远越幽香,笔直的挺立在那里,只可以远远地观赏它而不能随心的把玩。

     我认为菊花,它是花中的隐士;牡丹,在百花中象征着富贵;莲花,则是花中的君子。哎!喜欢菊花的人,在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喜欢莲花的人,跟我一样的还有谁;喜欢牡丹的,当然很多啦。

七、探花情

      齐读周敦颐独爱莲的句子。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思考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进行描写的,概括出“莲花”的品质。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生长环境——高洁质朴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形体姿态——正直

   香远益清——香味——美名远扬

   亭亭净植——气质——清高

  分析一下作者怎样通过菊和牡丹来衬托莲的形象?

        菊 —— 正面衬托

  牡丹 —— 反面衬托

  纵观全文,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意图是什么?他采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作者借赞美莲的高贵品质说明自己洁身自爱,不慕名利的品格。

  本文主要采用象征手法(托物言志) 。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