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爱梵高》,孤独也是一种力量
梵高,一个“熟悉而又陌生”的名字,他的故事曾经被改编成无数的作品,近日一部特别的电影《至爱梵高》的上映,又让人们“想起”了这位伟大的艺术家。
《至爱梵高》特别之处在于这部长达95分钟的动画长片,耗时7年制作,而整片由100多位来自世界各地的艺术家们创作出的6万多幅油画所组成。
导演是一位画家兼电影工作者,当她提出这个想法的时候,别人认为这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每秒12帧,每一帧都是一副精美的“梵高式”画作,这样浩大的工程不可想象,但是她觉得只有通过这种方式,才能匹配的上对梵高的敬意。
电影幕后,艺术家们正在作画梵高的一生简单而又孤独,1853年出生于荷兰,从小是一个认真,沉默,善良的孩子,在成为“职业”画家前,还打过几份杂工,做过画商和牧师,拥有过三段短暂而又失败的恋爱经历。他有一个弟弟提奥,也是他一生唯一的挚友和精神支柱,在1890年的一天,一处麦田地里,一声枪响后,梵高结束了他37年的生命。
儿时的梵高梵高短暂的一生共创作出了2000多幅画作,其中的《星空》《向日葵》系列和他的自画像系列大家早已“眼熟”,也被引用在了各类作品与设计当中。
《十五朵向日葵》,1888年梵高画了很多向日葵,最知名的就是这幅《十五朵向日葵》,这些向日葵作品是送给和他有过一段交情的画家高更的,当时梵高想组建一个类似“绘画社团”一样的组织,给很多画家发出邀请,然而只有高更接受了邀请与梵高一起绘画与生活,他们彼此吸引着,相互欣赏,但这种状态仅仅维持了一个多月,随后意见的分歧,最终导致了高更的离开,梵高深受打击,因此割下了自己的一只耳朵。
《割耳朵的自画像》,1889年从此之后,他的精神状况越发严重,最后住进了精神病院,在这期间,他创作出了更多强有力的作品,从这些作品来看,梵高一直保持着清醒的状态,《星夜》就是他处于这一人生低谷期的代表作品。
《星夜》,1889年我并不知道如何“正确”的欣赏艺术作品,单从“门外汉”的视角去“欣赏”梵高画作,得到的直接感受是:莫名的舒服,试图留意了一下能带来“舒服”感的作品,无论是摄影,绘画还是影视作品,甚至是网站设计,都会发现“舒服感”的来源之一是颜色的搭配很“温和”,从自己唯一的油画经历——小学美术课堂上,依稀记得颜料一定需要“调过”之后才能使用,而不是从颜料管里挤出来就直接动笔。
然而梵高大胆的使用颜料本色,那些大红大黄大蓝大紫,突兀又刺眼的颜色,在他的画作里却完美的融合在一起,他不被“颜料”所控制,而是“畅所欲言”的将他“看到”的事物“宣泄”到画布上,也许是他看透了自己,看透了世界,才能如此“自由”的创作。
舒服的颜色搭配方案梵高的画作在生前不被人理解,一生也充满了孤独,孤独一直都不被社会所待见,然而孤独是我们生而为人的共同话题,它与你是否有人陪伴无关,它与你身在何处无关,孤独不是寂寞,更不是无聊,而是你与你自己的一场“约会”。
很多人都说:“天才总是不被大多数人理解”,然而很有可能是“大多数人”都还没有理解自己,又何谈去理解他人?
在梵高寄给他弟弟提奥的一封书信里写到:
当我画一个太阳,我希望人们感觉它在以惊人的速度旋转,正在发出骇人的光热巨浪。
当我画一片麦田,我希望人们感觉到麦子正朝着它们最后的成熟和绽放努力。
当我画一棵苹果树,我希望人们能感觉到苹果里面的果汁正把苹果皮撑开,果核中的种子正在为结出果实奋进。
当我画一个男人,我就要画出他滔滔的一生。
如果生活中不再有某种无限的、深刻的、真实的东西,我不再眷恋人间……
《至爱梵高》中梵高的回眸并不是金钱与物质成就了我们是怎样的人,而是我们的精神世界在告诉别人,我们是怎样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