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戚家军的鸳鸯阵,可以几乎无伤击败武艺高强的倭寇?
明代军事史上的亮眼一笔,当属“戚家军吊打倭寇”。
比如在嘉靖四十年(1561)戚家军的成名战“台州九战”上,初成军的戚家军面对绝对优势的倭寇,一个月内历经九次残酷血战,以总计阵亡九名将士的代价,累计“擒斩”“焚溺”倭寇五千四百多人。在那个明军面对倭寇常退缩不前“躲猫猫”,甚至几十个凶残倭寇就敢追杀成百上千明军的年月里,如此一幕,堪称逆天。
这样的“逆天一幕”,当时仅仅是开始,接下来转战福建的戚家军,在横屿之战里阵亡十三人,斩首倭寇“三百四十八级”,牛田之战零阵亡斩杀倭寇“六百七十二级”。兴化之战阵亡了军官周能等六十九人,斩杀倭寇“两千零二十三级”。仙游之战面对上万规模的倭寇,兵力严重劣势的戚家军在浓雾中浴血突袭,己方阵亡二十四人,除“焚溺”数千倭寇外,还斩杀倭寇首级“四百九十八级”。“一边倒”般的吊打场面,正如戚继光“老上司”谭纶的一声惊呼:“盖自东南用兵以来,军威未有若此之震,军功未有若此之奇者也!”
尤其叫那些刀头舔血的倭寇们深深恐惧的,更有戚家军强悍的白刃战能力。比如“台州九战”里的温岭之战,当得知对面优势兵力的倭寇,还挟裹着上千浙江百姓时。戚继光毅然决定,为免伤及无辜,戚家军全员放弃火器,与倭寇打白刃战。然后“众皆感泣”,一场硬碰硬的较量后,戚家军以“零阵亡”的表现,漂亮全歼这股倭寇,救出被掳百姓一千二百人。脑补这“毫发无伤击败倭寇”的场面就可知,这是一支怎样的英雄之师!
那么,为什么这支英雄之师,可以把昔日明军谈之色变的倭寇,一次次霸气摁在地上摩擦?至今“圈粉无数”的一条原因,就是戚家军的“鸳鸯阵”战术。本名“鸳鸯伍”的“鸳鸯阵”,由明代学问家唐顺之(王阳明徒孙)首创,然后被戚继光发扬光大,这种十一名作战士兵使用长枪短刀筅,密切配合的阵法,堪称冷兵器搏杀时的无解强阵。后来戚继光调任北方,又将其升级为冷热兵器密切配合的“车营战术”,把嚣张的鞑靼部落打跪。
可以说,在戚继光一生“大小百余战,未尝一败”的辉煌里,乃至戚家军转战南北半世纪,几乎打趴下“明朝一切敌人”的传奇里。“鸳鸯阵”的确是个制胜法宝。那戚家军的强大只凭这法宝?其实,这才是一个缩影了明朝兴衰的问题。
要理清这个问题,就要先看一个事实:戚家军横空出世前,倭寇凭什么在东南沿海如此凶横?虽然这些“真倭”们公认武艺高强,有些倭寇据说还身怀“阴流”等绝世武功,但说到底都是一群悍匪,怎么就叫明朝的沿海正规军闻风丧胆?更重要的原因,就是明军太衰。
在16世纪“嘉靖大倭乱”的大部分时期,明朝的东南沿海防务,都是烂到家的模样:广东福建浙江等倭寇作乱的“重灾区”,沿海卫所的缺额往往高达百分之七十,比如作为战略要地的浙江海门卫,只剩了六百多士兵。福建的六鳌所更只剩了四十二人。浙江账面上的四百多艘战船,早就不见了踪影。“留守”的士兵,也多是老弱残兵,遇上倭寇打两下,常见跑得精光。就连大英雄戚继光本人,早年带兵打倭寇,一开打部下就跑路,把他“晒”原地。
所以,翻看戚家军“亮剑”前,明朝抗倭的各类战史,就常见哭笑不得的景象。比如1553年的南沙之战,数万明军围困数千倭寇五个月,竟连进攻都不敢,双方就互相干瞪眼。最后竟是明军主动放开一个口子,叫这群跑路的倭寇,随后荼毒嘉定上海。当地的明军副总兵呢?反而跟倭寇来了场“比赛跑”——倭寇上岸抢劫,他就带兵躲海上,倭寇抢完了下海,他就撒腿跑陆地上,就会躲猫猫。
“嘉靖大倭乱”的背后,东南沿海“流血数十里”的惨状下,更有明朝军备惨不忍睹的衰败。戚家军为何百战百胜?首先是因为,他们只不过做到了军人的“本分”,比如严格的纪律条令,“凡临阵退缩,许队长割兵耳,旗总割队长耳”的钢铁纪律,奠定了戚家军战至流血凝肘而不退的沙场表现。换成那些跟倭寇“比赛跑”的明朝“烂兵”部队?别说给他们鸳鸯阵,就算给他们搬来马克沁机关枪,照样给倭寇送人头。
而“鸳鸯阵”之所以能在戚家军发挥最大威力,更因为戚家军那空前高强度的训练。这事儿,看看“台州九战”里的“花街大战”就能体会:当时倭寇出奇兵袭击台州,已苦战数日且断粮两天的戚家军,闻讯后连夜急行军七十里堵住倭寇,然后在花街饿着肚子发起攻击,一口气斩杀倭寇三百零八级(自身阵亡三人),救出被掳百姓五千多人。且不说碾压般的战斗过程,单是这“一夜空腹急行军七十里”的神表现,就可知戚家军的训练强度。
这一点,也是戚继光一生的重要创举。他倾注一生心血的戚家军,长期保持着高强度的训练。也只有这样娴熟的训练,才能确保部队在残酷的较量时,始终保持着娴熟的战术配合。而戚家军更重要的创举却是“练心”。以戚继光的话说是“以诚感诚”。这支历经艰辛打磨出的铁军,不止有强健的体魄与战斗能力,更在日常的训练里,通过将领的以身作则与思想灌输,把“兵是杀贼的东西”变成坚定信念,支撑起沙场上一次次一往无前!
以这个意义说,为什么戚家军能够“毫发无伤击败倭寇”?哪里仅仅因为神奇的鸳鸯阵,更因为这是一支有别于明代各类部队,有信仰有战斗力的铁军。这支铁军的成长与成功历程,不但是当时明代军界的异类,更远远超过了军事历史范畴,值得各行业的后人思考。
而且,十六世纪的明代,之所以能诞生戚家军这样的“异类”,更因为当时明朝军事虽烂,却并未烂透。历经“嘉靖大倭乱”的荼毒后,明王朝的有识之士们痛定思痛,开始了对军队的一系列强力改革。戚家军,也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脱颖而出,在饷银装备管理等方面获得充足的支持,这才在转战南北间百炼成钢,成为明王朝“隆万中兴”时代的虎师。
但随着张居正的去世,万历亲政后的日益怠政,幡然重振的明朝军队,又进入到“摆烂”的节奏。就连晚年贫病交加的戚继光本人,都在庆幸自己能在官场上全身而退。戚继光去世后,作为戚家军“骨血”的各支军队,虽然依然保持着忠勇善战的作风,但明朝军队的大环境,却是越发烂到家。甚至“不得宠”的戚家军,也在“万历三大征”里受尽排挤,遭到“抢功”甚至“虐杀”。混日子的明朝军界,容不下忠勇的戚家军。
待到努尔哈赤扯旗造反,明王朝慌忙调兵遣将,发起萨尔浒大战时。怠政多年的大明君臣,才看到惨淡的事实:许多昔日的“精锐”部队,火器装备大量朽坏缺编,甚至就连将领身上穿的盔甲,都是劣质品。很多以往娴熟的火器战术,竟是多年没有操练,只能临时抱佛脚。这样的军队,还能打得了什么仗。也不出意外在萨尔浒的冰天雪地里,遭遇全军覆没的厄运。
以这惨景说,别看万历皇帝“粉丝”不少,但“明朝亡于万历”,真心是大实话。
而到了更加风雨飘摇的明朝崇祯年间时,以宣大总督卢象升的叹息:如宣大这样的军事重镇,都是老弱残兵扎堆,一阵风吹来就是“金风如箭”,校场上的士兵纷纷被吹倒。崇祯年间的武举考试里,大批“钱给到位”的考生,大模大样把箭往靶子上一插,就能混个“武举”身份,然后大摇大摆去“吃空饷”。军备败坏到这地步,就算戚继光再生,又能如何?
戚家军的浮沉命运,唏嘘结局,缩影的,正是大明王朝的兴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