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现,正闪耀着光芒
变现,对我而言,是一个熠熠发光的词。
因为——
变现,意味着自己的文章可以买米买菜,能放到锅里去煮;
变现,意味着自己的文章可能会被置于各地的书架,会被更多的人可以看到;
变现,意味着自己的文章得到了一种认可,可以给更多的人传递正能量……
变现,是一个写作者具有真智慧的明证。
全球最有钱最聪明的犹太人很少赞美一个家徒四壁的饱学之士,因为犹太人认为能赚钱方为真智慧——智慧只有化入金钱中,才是活的智慧;钱只有化入智慧之后,才是活的钱。
否则,满腹诗书,却连生计都难维持,又怎谈得上是有真智慧的人呢?
由此,我突然想到,犹太人是怎样看待孔子的呢?
孔子很穷,他办的私塾,是怎样收取学费的呢?孔子曰: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束修就是十条捆拢在一起的腊肉(干肉)。
孔子说,只要是能够拿着十条干肉作为见面礼,来到我这里的,我没有不好好教他们的。孔子收取的学费就是十条腊肉。他能有什么钱财呀?
孔子带着他的众弟子周游列国,宣扬周公之礼,唇焦口燥,四处碰壁,颠沛流离,栖栖遑遑,60岁时曾在郑国东门外和弟子们走失。有人对子贡说,东门外站着一人,上半身有点圣人气象,但下半身不行,垂头丧气的,累累若丧家之狗。
在现实世界里屡屡碰壁,找不到精神家园的人,无需多言都是身心疲倦,像极无家可归的丧家狗。孔子如是,亦不止孔子如是。但即使真相如此,又有什么人能够坦然接受别人对于自己这样侮辱性的比喻呢?
别人万万做不到的,孔子做得到。
当子贡将这些话一五一十地告诉孔子,孔子并没有生气,而是心平气和地说,外在的形象都是细枝末节,但说我像丧家狗却说的很对啊。
这得是多么强大的内心,才可坦然接受别人这样的嘲讽;这得是多么高深的修行,才会有这样的“忍辱”负重,继续前行。
但凡对孔子稍微有点兴趣、用点心去了解孔子的人,不会不知道孔子的这些事。再如“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孔子安贫乐道的高尚情操又何人不知?何人不晓?所以犹太学者直接称孔子为“人类的导师”。
犹太社区的精神领袖被称为拉比,拉比也被称为“Talmid Chakham”,意思是聪明的学生,寓意为了成为一位拉比,达到这个等级的社会与宗教地位,他们必须得刻苦学习。
拉比经常会给犹太社区的成员提供关于人生大事的建议,因此,他必须拥有智慧,也必须具备生活的经验。
罗马时代有一个拉比曾经感叹:“如果一文不值的话,谁都不会尊重我们!”由此可见,犹太人是何等重视金钱!金钱被犹太人看作是散发温暖的“圣经”,是可以永远保护自己、让自己平安的“上帝”。
但就是如此重视金钱的犹太人,为什么他们不轻贱一贫如洗的孔子呢?
因为犹太文化有“智慧分为大脑之智慧与心理之智慧”之言,“大脑之智慧”是通过学习而得,它虽然很重要,可是如果完全依靠它而缺少自觉的“心理之智慧”,人就难以改恶向善。
也就是说,犹太人认为的智慧,它是与道德密切相关的。而孔子,虽然没有用自己的知识和智慧赚到很多钱,却是安贫乐道而道德高尚的人。他是具足心理智慧的人。
孔子开创私人讲学之风,倡导仁义礼智信,弟子三千,贤士七十二,他无愧于“大成至圣先师”的美誉。
而活的钱和活的智慧是难分伯仲的。所以虽然孔子没有赚到钱,但在犹太人眼里他是值得尊敬的“人类的导师”。
孔子的言论或著作能够流传千古,但在他的那个时代却是无法变现的。
变现是现在自媒体时代的产物。能够变现之人,并不等于说他的能力就一定有多高多强,但能够变现的人,肯定是抓住了时代的主脉,能跟着时代大潮前进的人——选择大于努力,选择不对,努力白费,而找准了方向,顺势而为就能造就一个写作者的成功。
而变现,就是一个写作者成功的标签。
现在,“变现”于我,正闪耀着一束光,照着我前行。
写于20220806晚 文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