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

【书单】焦虑时代,物质不是人生唯一的追求

2018-04-18  本文已影响0人  少女包青天

没有赚到大钱就叫被同龄人抛弃了吗?很多人也都在努力干活认真生活,成功的定义绝不只是套现几亿十几亿。

前几天被疯传的微信文章《摩拜创始人套现15亿:你的同龄人,正在抛弃你》,通过摩拜创始人胡玮炜套现巨款这件事,构建了一个极度焦虑的社会,在这个社会中,如果你的同龄人事业有成,而你却普普通通,这样的你就是被同龄人抛弃了。

“过着平淡,却一眼可以看到未来的日子。”这样的你就是被同龄人抛弃了。

“在毫不知名的小公司里,拿三四千块的月薪。”这样的你就是被同龄人抛弃了。

面对这样的世界,你只能不停地追赶,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才能不被淘汰。


韩寒对此文的评价是:“它已经不光光是在贩卖焦虑,而是在制造恐慌。”

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各种社交媒体已经充斥着此类毒鸡汤,仿佛物质条件不够好就没有资格生存在这个世界上。

可我还记得,我们的课堂中有过“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有奥地利历史上第一个摆脱宫廷和教会的作曲家莫扎特。我们曾经被他们的骨气和高尚追求感动,我们也写下过无数篇关于自我价值的作文。

一夕之间,踏出学校,仿佛全世界就只剩下物质了。


用物质来评判人生,这种价值观,不应该强加到每个人身上。

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不被外界传播的焦虑控制尤为重要。保持清醒,冷静地思考自己的现状与未来,不让攀比影响自己的规划,是面对这个时代的正确态度。

当然,这非常难。面对偶尔袭来的焦虑,我们会陷入深深的自我怀疑无法自拔。也许我们需要一些指导,去探索内心深处的追求。

好书推荐

1.

《给青年诗人的信》里尔克[著]冯至[译]

愿你自己有充分的忍耐去担当,有充分单纯的心去信仰;你将会越来越信任艰难的事物和你在众人中间感到的寂寞。以外就是让生活自然进展。请你相信:无论如何,生活是合理的。

里尔克是一个非常细腻的诗人。这本书是里尔克写给渴望成为诗人的青年卡卜斯的十封信,信中他以亦师亦友的口吻,讲述了对创作的思考,解答了孤独、爱、思考等问题。每个人的生命中都需要这样的大师的引导。

平静地读完这本短短的书,也许你也能找到此刻正使你困惑的问题的答案。

2.

《斯通纳》约翰·威廉斯[著]杨向荣[译]

他曾梦想过某种正直,某种绝对的纯洁,他寻找过妥协和某种无关紧要的攻击性消遣,他曾想过智慧,在漫长岁月的尽头,他找到过无知,还有什么呢?他想,还有什么呢。

这本书的豆瓣评分高达8.8分,讲述了生命中最重要的部分:爱,认同,怜悯,志业,傲骨,信任与死亡。

透过斯通纳平凡亦不平凡的一生,我们得以思考我们的人生追求的究竟是什么。究竟怎样才算是完美人生?一生中最有意义的究竟是过程还是结果?

如果我们的人生也要写成这样的一本书,你希望结局是如何?

3.

《悉达多》赫尔曼·黑塞[著]姜乙[译]

当一个人有所追寻时,他只会看到他所追寻之物。他之所以无所发现、无所获得是因为他只专注于他所追寻之物,因为他执迷于自己的目标。追寻意味着有了目标,而寻见则意味着自由、包容,摈弃一切目标。

这是一位古印度贵族寻找自我的故事,悉达多英俊聪慧,拥有大家羡慕的一切。

然而他为了寻找真我,孤身一人踏上求道之路。 他曾想摒弃一切,无悲无喜,逃离自我。他曾坠入俗世,沉溺于欲望与奢靡,感到极度空虚。

最后,当他听到河水永恒的声音时,他才体会到生命的真谛,内心归于宁静。

4.

《人生的智慧》叔本华[著] 韦启昌[译]

人的内在空虚就是无聊的真正根源,它无时无刻不在寻求外在刺激,试图借助某事某物使他们的精神和情绪活动起来。正是由于内在的空虚,人们才追求五花八门的社交、娱乐和奢侈;而这些东西把许多人引人穷奢极欲,然后以痛苦告终。使我们免于这种痛苦的手段莫过于拥有丰富的内在——即丰富的精神思想。

这是著名哲学家叔本华的晚年作品,如果一生只能读一本鸡汤,那就读这本书吧。书中有叔本华对人生深入的思考,谈及世俗生活中的孤独、财富、名誉、幸福等等方面,适合静下心慢慢体味。

回到那篇文章,文章中定义的“成功”只是部分人所认为的成功,世界还有人追求的是财富与地位以外的成功。成功可能是儿孙绕膝的天伦之乐,也可能是背上背包独自上路的平静与洒脱,可能是面对工作项目时运筹帷幄的表情,也可能是下班后打开家门的饭香。

公众号往期文章搬运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