畅销书的幕后八卦:美国书业风云启示录
那个方方正正的东西叫书籍,也许会静静地躺在那儿几个世纪,直到你翻开它的封面。接着你要致力于此。
你必须在乎它,而如果你为之献身,它也会将自己回报给你。对于我们大多数人而言,毫不奇怪,这就是爱。
一位作者朋友给我推荐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黄金时代:美国书业风云录》,这个充满江湖肆意味道的名字,书写的恰恰是美国上个世纪四五十年代出版业的盛况。
“一枝独秀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在美国出版的黄金时代,盛况空前,不仅诞生了一大批的著名作家、诺贝尔奖获得者,如《麦田里的守望者》、《洛丽塔》、《万有引力之虹》、《等待戈多》、《第二十二条军规》、《北回归线》等等传世之作,也催生出了一大批卓越的出版人。美国出版的经纪人制度、畅销书形态培养都得益于此,甚至于对后来名扬世界的好莱坞电影也提供了很大的幕后支持。
这些经典作品的背后,都有一个又一个鲜活的故事,故事的背后又是一群很高素养的职业编辑。借助于书业的非凡发展,很多知名的出版社,也开始从此正式登上了历史舞台。兰登书屋、维京出版社、企鹅书屋如今依然赫赫有名,文中提到最牛的当然是法勒·吉鲁出版社,在它发展的黄金时期,破天荒的有17次问鼎诺贝尔文学奖。
创始人之一的罗杰斯·特劳斯去世之后,现今的总裁给《纽约时报》的信中写道:现在我们的出版社经常被提起的是,在世界众多流水线型出版机器的包围下,它就像一个古董,一股效率低下的残余势力。但是,就像罗杰先生理解和证明的那样,在出版界真正的效率就是出众的品味。
当然,如此辉煌业绩的出版社,也有错过一流作品的时候,当时已经小有名气的塞林格刚刚写完《麦田里的守望者》,塞林格非常信任的编辑威廉·肖恩推荐给当时吉鲁出版社的总编辑雷纳尔,雷纳尔根本不看好这部作品,拒绝出版。
麦田里的守望者书影几年前我就读过兰登书屋创始人贝内特·瑟夫的自传《我与兰登书屋》,《黄金时代》也写了这个很有人格魅力书业老板的故事。比如兰登书屋炒作《尤利西斯》。
1934年,贝内特与他的合伙人克洛普佛冒了一个险,试图公开出版20世纪文学中最卓越的作品,詹姆斯·乔伊斯的《尤利西斯》。当时,《尤利西斯》在世界上其他国家几乎都能看到,但美国是个例外。购买《尤利西斯》的美国读者会因为阅读这本书而进入监狱,它被定义为“淫秽”。贝内特让一个朋友从国外给自己带了一本《尤利西斯》,“恰好”被海关没收。接着,贝内特雇佣了当时最知名的人权律师来打官司,这家伙擅长为违禁图书辩护,幸运的是,贝内特赢了。《尤利西斯》被判定“不淫秽”,大批的媒体开始关注此事。《尤利西斯》正式出版后理所当然的就成了兰登书屋的摇钱树。
尤利西斯封面书影贝内特作为一位出版人,最重要的是吸引了一大批颇具活力的“编辑群”。贝内特认为,兰登书屋倚靠的就是编辑群体的“文学品味和判断力”,他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我们出版社之所以成功,是因为我们的编辑就是他们自己出版社的头头。
真正成熟的美国出版的黄金时代,应该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到20世纪七八十年代,这一部分原因是作家对于二次大战的认识和反思,出版人年富力强,善于创新,也不断冲击触碰图书审查制度,这都使得美国当时出现了大批的出类拔萃的编辑群体。另一方面,当时美国也处于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有大批的高素质有消费趋向的读者。
作者阿尔·西尔弗曼无可避免的黯然提到了美国出版业的凋落,文中写道:它的衰落并不是始于真正爱书的出版人让位于那些利润至上的出版商之时,它开始于出版人和编辑们开始减少他们喝酒的次数。
万事万物有盛就有衰,这也是自然规律。我们从美国出版的黄金时代也能窥探到繁荣的本质,这一切都是因为自由:自由的市场、自由的意志、自由的选择,有了自由的基础,读者们有了选择的权利,创作者也有选择出版社的权利,人们都在选择和被选择,这一切自由的选择造就了无比辉煌的黄金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