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语文】《再别康桥》里的水
文学以其睿智的思想、高尚的情感和灵动的才智生生不息地传承着文明,汇聚着浪漫并传送着浪漫。对文学的解读则是一种诗意的回归,一种生活的感悟和生命的体验。如果把小说比作连绵起伏的大山,把散文比作舒缓广袤的平原,把戏剧比作波翻浪涌的长河,那么,诗歌便是河流中五彩斑斓的鹅卵石。这让我想起泰戈尔的一句诗:“不是锤的撞击,而是水的载歌载舞,才使得鹅卵石更臻完美。”也许,水的澄澈明净、柔美绵长和润物无声正是文学(特别是诗歌)的天生丽质吧。所以,读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尤其不能忽视诗中的“水”。
虽然在诗歌中“水”似乎已隐退到其它意象之后作为背景而存在,但它的作用却并不仅仅是作为背景而点缀其间。从诗歌赏析教学的角度,至少可以体会到“水”在以下三个方面的意义。
【观语文】《再别康桥》里的水一、软化意象,柔化诗情。
诗是讲求意象的撷取的,因为意象是承载诗情的最基本的元素。《再别康桥》的第一节诗里便连用了三个“轻轻的”,着意造成轻缓徐舒的节奏和温婉细腻的情感,为全诗定下基调。但这毕竟显得虚浮,需要情调相融一致的意象承载和依托才能摇曳动人。于是,在接下来的几节诗里,诗人以其细致入微的观察和极富才情的构思,捕捉到了精巧新异的意象入诗,而所有的意象都无不浸润着“水”的灵光与柔情。“金柳”是“河畔的金柳”,“泥”是康河河底的“软泥”,“水草”是“康河柔波里”的水草,新娘的“艳影”在“光波里荡漾”,“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即使像“衣袖”、“云彩”这样本来就柔软的意象,也似乎因着了“水”的气息而更显轻盈飘逸了。
诗人作别康桥,却并不对康桥做细致的描摹,以至于没有康桥真实、具体、完整的图景。诗人敏感而柔软的语言触角稍一触及意象的外部形态便立即通过“水”的调适而转化为心灵和情感的反应,转化为主观的想象和内心的独白。似乎所有的意象都依水而生发,因水以柔美,都在水的涟漪里荡漾开去,幻化出梦和梦一般的柔情来。
二、天光辉映,拓展意境。
诗同样是讲求意境的营造的,而诗中的“水”为造境于无意间注入了灵性。无论是泛着滟滟光波的康河,还是沉淀着彩虹的拜伦潭,水无一例外的都是清而且静的。于是,河畔的金柳倒映在水里,潭边的榆阴倒映在水里,天上的云彩倒映在水里,连斑斓的星辉也倒映在水里!这不禁使人感受到了“秋水共长天一色”的阔远!
“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轻灵的小船在静静的水面上油油的划开去——一支长篙,把小船撑得远了,把梦撑得远了,也把诗的意境撑得远了、推向深处了。正是“水”使得诗的意境晕化得更为阔远而深邃。这便把诗人原本就轻柔淡婉的情感稀释得几乎变得透明了。这也许是徐志摩的诗比戴望舒的诗“少了一些迷茫朦胧而多了一些清新明静”的缘故吧。
三、柔情似水,佳期如梦。
文学的长河里,“水”与“情”的邂逅并日益交融源远流长。“柔情似水”的比喻不仅是建立在水的柔质之上,更是建立在共同的民族文化积淀和传统之上。水是生物重要的生命元素,水也是诗歌重要的生命元素。所以,《诗经·氓》里写弃妇的愁苦就有了“淇水汤汤,渐车帷裳”的句子,这绝非是闲笔。屈原在《九章·涉江》里抒发难以排解的万千感慨时写道“乘舲船余上沅兮,齐吴榜以击汰。船容与而不进兮,淹回水而凝滞”,这岂止是写景?李白借水言志,杜甫用水写忧;苏子瞻临水探宇宙究人生,李清照借水写相思抒国恨……只要信手翻一翻文学史,便会有一条“水”的长河在眼前延伸。
《再别康桥》除了表达一种微波淡烟似的离愁别绪之外,几乎再没有别的“现实”内容,但是它却引发了各个时代广大读者的强烈共鸣。如果要推究其中的缘由,除了大家普遍认同的它以美妙的艺术形式表达了人类共有的一种情愫之外,我觉得诗人借“水”抒情、情“水”交融,造成柔情似水的缠绵与轻灵的抒情氛围更值得注意。没有了“水”,诗人的梦缘何生发?阔别六年之后,诗人故地重游,但短暂的重逢之后又做久别。诗人同自己热恋的母校作别,同自己往昔的生活作别,同自己的人生理想作别……这一切都如梦一般、如倒映在康河里的彩虹一般,那些原本邀不可及的东西,一下子似乎可以俯身即拾。是水把一切变得那么亲近、那么明净、那么纯粹,而梦就沉淀在其中。我们简直不敢去想,如果抽掉了诗中的“水”,那会是怎样可怕!
水是文学多情的眸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