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数学课程标准
吉林焦艳丰《数学课程标准》p18-20
第一学段(1-2年级)
内容要求
1.数与运算
在实际情境中感悟并理解万以内数的意义,理解数位的含义,知道可以用算盘表示多位数。
会比较大小,能够通过数的大小比较,感悟相等和不等的关系。
能够在具体的情境当中了解四则运算的意义,感悟运算之间的关系。
会算加减法,探讨加减法的算理和算法。
会简单的乘除法,探索乘除法的算理和算法。
在解决生活情境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与运算的意义。形成初步的符号意识,数感,运算能力和推理意识。
2.数量关系
在简单的生活情境中,运用数和数的运算解决问题,能解释结果的实际意义,形成初步的应用意识。
探索用数或符号表达简单情境中的变化规律。
学业要求
1.数与运算
能用数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能认读写万以内的数,能说出不同数位上的数表示的数值。能用符号表示数的大小关系,形成初步的数感和符号意识。能描述四则运算的含义,知道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乘法是加法的简便运算,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能熟练口算20以内。数的加减法和表内乘除法能口算简单的百以内数的加减法。能计算两位数和三位数的加减法,形成初步的运算能力。
2.数量关系
能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运用数和数的运算,合理表达简单的数量关系。解决简单的问题,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解决问题的道理,解释计算结果的实际意义,感悟数学与现实世界的关联,形成初步的模型意识,几何直观和应用意识。
教学提示
第一学段是学生进入小学学习的开始,要充分考虑学生在幼儿园形成的活动经验和生活经验。遵循学生的思维特点和认知规律,为学生提供生动有趣的活动,更好的完成幼儿园阶段到小学阶段的学习过渡。
数与运算的教学既要注重各自的特征,也要关注两者的联系,数的认识是数运算的基础,通过数的运算有助于学生更好的认识数。数的认识教学应该提供学生熟悉的情景,使学生感受具体情境中的数量。可以用对应的方法借助小方块,圆片或小棒。表示相等的数量,然后过渡到用数字表达。使学生体会可以用一个数字符号表示同样的数量,知道不同数位上的数字表示不同的值。在教学中应该注意的是十以内数的教学重点是使学生体会一道九从数量到数的抽象过程。通过九再加一就是十,体会十的表达与1~9的不同,是在新的位置上写上,这个位置叫十位,十位上的一表示一个十,用数字符号十表示,认识百内数,万以内数。通过数量多少的比较,理解数的大小关系。在这样的教学活动中,帮助学生形成初步的符号意识和数感。
数的运算教学应该让学生感知数的加减运算要在相同的数位上进行,体会简单的推理过程。引导学生通过具体的操作活动,利用对应的方法理解加法的意义。感悟加法是减法的逆运算,在具体的情境中启发学生理解乘法是较好的简便运算。感悟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在教学活动中始终关注学生运算能力和推理能力的形成与发展。而关于数量关系的教学通过创造简单的情境,提出合适的问题,引导学生发现数量关系。利用画图,实务操作等方法引导学生用学过的知识表达情境中的数量关系。体会几何直观,形成初步的应用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