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创造的境界:(二)艺术创造中的智能
前言
曾经在得到app的万维钢《精英日课》中听到了一篇关于《灵感来源:认知抑制解除(大胆尝试新想法)+智能》的文章。适逢假期,把去年买来的草草读过和没读过的书都拿了出来,决定重新再读一遍。近期在读周宪的《走向艺术创造的境界》,过程当中时常想起在得到听到的这个音频。当时就觉得有趣,但是对于其中的某些部分还是不太了解。这里的智能主要是从信息(认知)的角度来阐明,但还是也不甚明白。而这本书中所得到感受则是更为专注的研究和讨论关于艺术家的特质**。书中不仅仅从认知角度进行说明,还包含了情绪、动机两方面从而综合全面的看待这个问题。最后还从艺术家的人格特质来说明艺术创造的过程。可以说是了解艺术家创造过程的入门最佳书籍之一。当然书中不仅仅只说明了关于“智能”的问题,但是这个问题确实我最想要探索的。因此,接下来便会为大家简要说明艺术创造过程以及当中的“智能问题”当然如果有想要更加深入的体会,本人推荐大家去读读这本书。乍看晦涩,细看,尽管是研究艺术,但是作者却能条理清晰的一一叙述,彼此之间相互作用还能产生处许多新的联结和想法,思考一番便想再去深入了解其他相关书籍的冲动。
艺术创造的一些基本内容
认知中的智能——方向感
在第三章讨论艺术创造的认知形态是提到了弥散认知是艺术创造的一个重要形态,然而从认知角度来说明与“精神病人的幻想、一般人的梦幻乃至奇思怪想”不同的是“追求某种洞悉的预感,使得表面上看起来自由伸展的弥散认知过程成了一种定向过程,而不是徒劳无益的幻想”。而这就是艺术创造过程的方向感,“方向感既给艺术家的劳作带来了宽泛的目的指向,又为他的进一步发展带来了多种可能性和广阔的探索空间,这是创造性的原初过程的特征,是直觉的本质,也是发散思维所以能够有效地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而这种方向感具有一种开放性。”这里涉及到一个艺术创造的一个重要规律“即真正富于创造性的开放性过程,常常不受到某种预先的目的制约,而是受到正在构思和传达的东西的制约,受到将要出现的东西的诱导。正式这种现在与将来的复杂联系,使艺术创作过程充满了意外的,偶然的东西,因而也就保持了一种贯穿始终的新鲜活泼的生气,保持不断变化发展的动力性,直到终结才会有定型。”“正如托马斯所说,在艺术家——不论是诗人、画家还是作曲家——采取行动的每一时刻,他总是把某种东西添加进已存在的东西(A)之中,并形成另一个不同的客体(B)。如果他判定B比A还糟糕,他就必须走回头。如果B比A好,那么进一步的问题就是它作为一个艺术品是否独一无二最好的。倘若不是这样,那么问题就成了B能否转变成另一个更好地客体(C)。和试错理论不同的是,它把“创造过程描绘成瞎子碰死耗子的被动过程,创造性的弥散认知是一种积极主动的选择过程,它更多地依赖与艺术家直觉判断的方向感。正是这种方向感保证了艺术家的选择是卓有成效的,优势是在多种方案中选择较好的一个,有时直接地把握到某个最好的方案。”
尽管弥散认知是艺术创造的一个重要认知形态,但不是只有这一种,而是需要弥散认知和范型认知的协调合作,以及有必要的认知机能和策略。
而这里的开放性正是《灵感来源:认知抑制解除+智能》一文中提到认知抑制解除,而方向感则是文中的智能。
在艺术创造力的本体论思考中曾经提到一个心理悖论即:艺术创造是一种主动过程/艺术创造是一种受动的过程,里面对于意识的描写,理性的自我就是上述的判断机制的体现。但是从意识与无意识的同一性来说,在意识与无意识两者中存在同一性,即无意识在自由,随意,混乱下存在一种潜在的秩序。在无意识过程中,无意识会排除一些不重要或不一致的组合,同时发现其他组合的意义。这种秩序是,理智的,审美的也许是精神的秩序,有别于随意性。这潜在的秩序便是无意识中的“方向感”和智能。
何时停止对信息的收集?——绝对必要的中等限度的信息域
从认知中的平衡角度来谈这个问题,就是艺术创造存在一个多收信息和减少信息的悖论,但是对于艺术家来说,他们似乎没有这种矛盾,“他们好像总是依据本能的直觉来判定是否接受某些信息,直觉地感到他们创造所掌握的信息是否足够了,还是仍(信息)匮乏不足。”这种心理机能作者用了”信息域“的概念来说明,即“指对艺术创造来说绝对必要的中等限度的信息容量。”它的作用“一方面,信息域饱和,与过度负载时,艺术家会自动地排斥那些冗余信息,也就是说,实现了一种自动化地减少信息再输入的过程。另一方面,信息域的不足和匮乏有必然促使艺术家去填充,寻找新的信息源,以期达到特定创造所需的信息量。信息域作为一种内在调节机制,实现了艺术家对信息不足和信息过量之间的平衡,使创造活动得以有效地展开。卓越的艺术家同经验不足的艺术家的一个区别就在这,前者是很容易达到平衡,因而把握到创造的最佳契机;后者往往不是准备不足就仓促进入创作就是总是感到准备不足迟迟不能进入创作,由此而了某些丧失最佳的创作契机。(这里把它归结为经验多少,但是就认知深度来说,并不一定是由实际经验所决定,持保留意见,留一个坑。)总而言之就是信息域的充实。这一点其实也可以解释艺术家在认知抑制解除之后,也许就不需要认知过度的风险,信息量平衡中自带一种智能性质。
情绪中的智能——情感逻辑(基调情绪到具有控制力的次生的二级情绪从而构成心境)
“心境与创造力正相关的第三个方面,体现在心境以某种情绪基调方式出现的整合作用。创造过程中艺术家会出现种种复杂的不同内心体验,然而,如果我们仔细分析一下,这些不同的情绪又总是处在某种主导性的情绪笼罩之下,这种主导性的情绪把各种复杂的具体情绪统成某种情绪复合体。而这种主导性的情绪我们称之为基调情绪或情绪基调(心境严格地说,就是一种以基调情绪组合起来的情绪复合体。基调情绪在整个创造过程中具有一种导向性,它将艺术家的其他心理功能在这种情绪复合体中协调起来,并指向某种表达方向。在认知心理学中,我们曾论及方向感,这里,从情绪心理学的角度看,方向感与基调情绪密切相关,或者说,它受制于基调情绪。另外“这种被控制的情绪本身也有控制性,它制约着技巧,构成创造的心境,并以基调情绪而融入方向感之中,成为一种积极的诱导力量。从认知方面说,各种艺术原材料经由弥散认知和范型认知的协调而组织起来,从而构成新的意象;从情绪心理学上说,这种组织过程,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艺术家在特定心境中所体会到的基调情绪),所以有些心理学家称艺术创造依赖于一种情感逻辑。”
从基调的整合诱导功能上看,哈丁如是说:“心境的这种色彩控制了意念的涌流,它就是某种安全开关,排除了不相干的意念;它是某种闸门,使那些有用的意念流入艺术家内心心境的情绪特征控制着艺术家内心储藏的意念之流。意念联想的一般机制虽然也会起作用,但对于那些依其感觉价值来处理意念的艺术家来说,联想将倾向于通过他对这些意念所体验到的情绪相似性来组合。在这种方式中,合适的意象或意念将从内心或艺术家的直接情境中抽取出来。因此,心境本身就是各部分的核心系统或色彩结构。心境实现了一种统一的影响,并把一部艺术作品建构成一个整体。”
情绪与技巧的关系——心境
从情绪中的平衡角度来看,情绪与艺术技巧的平衡极为重要,特别是在创造的传达阶段。在艺术创造过程当中的情绪中的智能即指一种与创造力发挥争相关得最佳情绪状态——心境,并且能保持情绪和艺术技巧的平衡。
情绪与技巧规则之间的矛盾,可以保持平衡也可以保持冲突,甚至倾向某一极。这里看来这种平衡就是一种智能,然而情绪的占比多少为平衡就是另一个问题。因人而异。对于情绪继时性控制比同时性调节来的简单、较多采用。且情绪敏感、反应强烈的艺术家多用前者,反之为后者。所谓的继时性控制指的是“在内心构思阶段,尽量让情绪奔涌,诱发一项纷至沓来;或是在外时间的直接刺激中,放纵情绪。待高潮过去,由于时间的延长,将亢奋的状态自然进入一种较为平和的心境状态,这时再进行卓有成效的布局表达。”而同时性调节,就是“在整个创造过程里,始终不让情绪发展得过于强烈,始终让他处在较为适中的心境状态。”
而有些看似肆意挥洒的创作风格,其实际上却是最难的即自发地,熟练地以至于无意识地达到技巧与情感的之间的动态平衡。这也是做任何事的最高境界,无意识化。而这种情况下表面看来便是与张力平衡状态不一致的情况。本体论当中的无意识中存在着潜在秩序又可以用来描述和说明这里的情况了。具体见上文认知部分所提到的“心理悖论”内容。(但是最必要的是如果能将无意识的过程或者说是直觉的过程给意识化,视觉化,听觉化…那便更有益于艺术家之后的反思、记录和创造了,这更多的是一种深化或者是走向另一种风格。)
且情绪与技巧的平衡有两种情况,情绪诱导技法和技法调节规范、乃至干预情绪。
自居作用和间离效应中的平衡——超越感与高峰体验
“有经验的艺术家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来达到两者之间的协调平衡。他可以在创造过程中采用自居或间离来实现这种平衡,也可以先完全自居到人物的情感世界之中去依循人物的情绪脉络而发展,最后再离出来从外面来反观自己的作品,批判、修改充等等。”而对于超越感与高峰体验一节,则将这种体验分为三类,分别是超越实际功利局限的自由体验,超越个体局限的自我实现体验,超越自我局限的形而上体验。关于第一类文中是这样描述的,“席勒早就指出这种游戏体验的特征。在他看来,这种体验既摆脱了物质占有欲的束缚,也超然于强制的道德戒律之外,“同时既消除了自然规律的物质强制又消除了道德法则的精神强制,在同时环绕这两个世界必然性的更高概念,以及两种必然性的统一他们(按:指游戏的主体—艺术家)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马斯洛对这种超越则从心理学上予以说明……这正是创造性发现的最佳心理状态,所以马斯洛又指出,处在这种状态中的人是更有创造性的。”而第二类文中则说“当艺术家进入创造活动时,就排除了这种对人肢解和异化的倾向,使自己的感性能力全面恢复,因而感到一种全面人格的自我实现。”后文中还直接使用了“智能”一词。“依据他们的看法,当人处在高峰体验时,尤其是审美的创造性的活动中时,人由分裂的变成整合的了,自我同创造的作品融合统一了,“高峰体验时的人一般都觉得得他处在自己能力力的顶峰觉得能最好地和最完善地运用自己的全部智能……在平常的情况下,我们只能一部分智能用于活动,另一部分智能则用在管束某些同样的智能上。现在,在高峰体验的时刻,这种浪费没有了,全部智能都可以用于活动了。”但是在第三层次上的描述则没有提到智能我想这就是一种最高级别的智能了吧。正如文中所说“贝伦在对124位不同类型的作家的实验考察中,发现有多达40%的“作家宣称他们有与宇宙神秘沟通的体验。””
动机中的智能——潜在的创造动机的警觉机制
作者在此章节并未展开说明动机中是否存在“智能”。但是文中在论述完与艺术创造相关的动机形态和情绪强度与创造效率之间的关系之后,便展开了对契机与动机唤醒的关系的说明,艺术家有一种时刻准备着转化为现实冲动的潜在的创造动机,这种潜在的动机优势通过某种内在的警觉机制捕捉一切可能促成这种转化的内外诱因。另一个是诱因本身具有较丰富的内涵,具有在外来创造过程中进一步发展的可能性,而这种可能性体现在自身内涵的丰富性又表现为易于保持和延续创造动机。而这里的警觉机制应该就是艺术家的动机中的智能了吧。
在认知、情绪和动机三者作用中的平衡
艺术创造的表层动机纷繁,但深层动机确实相同,即从弗洛伊德和罗杰斯、马斯洛的观点提取,即为人的生命力。而人的生命力不仅是简单的自然现象,而更主要的是一种社会现象。而这个前提是,创造力高的人,必然是生命力沛然勃发的人,必然是有强烈生命感和生命意识的人:艺术创造就是艺术家的主要生命活动。而他优势潜藏的无意识且最根本的动力,从情绪和认知两个维度来探讨,分别产生肯定情绪和否定情绪以及自我表现和探索世界四个极点,对于情绪而言,任何情绪都可以成为动因,对于认知,“人作为一种有自我意识和高度智慧的存在,其心理活动不总是外倾,内行和反思自身使人的思维本性,这在具有强烈自我观念和生存意识的艺术家那里,更是如此,然而两极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从而在(动机)创造过程中达到平衡。这里就涉及到动机的保持和重新唤起的问题。无论是从否定情绪到肯定情绪,肯定情绪到否定情绪,自我到世界,世界到自我,最终都会达到平衡,平衡点肯能出现在创造过程中,也可能是在终稿是才有或许永远都不会有。
行为中的智能
认知一章中提到的认知策略,这是可以实际操作的的内容。较为普遍且重要的创造性发现的四个认知策略,随意操作,孤独体验,转移,催眠。然而到这里为止智能算作是高级的术,而到还是要往认知,情绪,动机以及人格中去找寻。
随意操作:一种无意识或无目的的操作,主动创造各种条件来激发灵感
孤独体验:我最常用的一种方式,文中一段话“稍有创造经验的人都知道,要进入一种良好的创作情境并非易事,有时要经过一段时间甚至多种方式才能进入最佳创造情境,使身心具适,心理活动保持在某种必要得的活跃水平上。”且“孤独状态造成了一种特别有利于神思的身心状态。”然而也有人依靠享受外部环境和自我控制的方式在繁杂的环境中进行创造活动。最后提到了孤独体验是“把自己与广泛的外界刺激暂时割断了,但他并不是一种封闭的过程。一方面,艺术家必须来自内心深层的无意识和前意识经验开放;另一方面它也可以通过并不直接干扰孤独体验的渠道,获取与创造有关信息。”
转移:在解决不了的时候去做其他事,转移带来的新发现必须以此前的努力为前提。
催眠:也很常用,抽烟加迷幻音乐就是一种转移且催眠的行为(本人较少抽烟),还有“先睡半小时”策略(这里所谓的策略不是人人都适用的,请保持独立思考的意识,仅是本人所列出的例子)。不是任何催眠过程都可以导致创造体验,他的前提是经过艰苦的思索和探索,由某种强烈的创造欲望和冲动。在我看来就是在催眠状态中等待神经元之间的彼此联结。
情绪一定会影响行动,但是在书中还是未直接提及的。
在动机一章,书中采用李特曼的四个范畴:行为,条件,过程和结果来说行动的重要性存在于这四者当中。即“动机导致一定的行为(动力),而这种行为的出现又需要一定的外部和内部条件(唤起),这种行为又在相应的心理过程中展开(过程),最终导致某种结果的出现(目标)。按照阿克斯和加斯克的看法,“动机的研究也就是对影响行为唤起、力量和方向的东西的考察。”据此,我们把动机初步地界说为在一定条件下导致某种行为过程并实现某种结果的内心动因。”当然,此后作者便对动机的特定化问题进行了研究,这里不展开讨论。
总结:艺术创造中的智能
艺术感受力用来描述艺术创造过程中认知过程,情绪过程和动机过程三个方面的动力学有机整体的一个概念。
从认知方面来说,书中主要用三级定势来说明认知速度的层次,认知广度是指主体感知、想象的丰富性和复杂性,从整体和概括来把握,但是对于认知深度的说明则没有独立篇章,也许是在前两者中体现,但是在读过《好好学习》一书之后,知道认知深度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暂留一个坑。
从情绪方面来说,主要体现为情绪体验能力和情绪表达能力突出。
从动机角度来说,则是对前文中的动机章节的结论综述,即善于激发动机的能力,和善于保持和延续这种动机状态,对于艺术感受力高的人来说,动机匮乏感根本是不存在的,时刻都是极其创造冲动的契机。还有动机保持是在认知和情绪体验中达到的。
总体来说,以智能和平衡两个词为核心,在认知当中具有创造的方向感以及绝对必要的中等限度的信息域,然后在情绪中由于基调情绪经方向感的控制后形成一种复合体基调情绪,即心境。反之心境又制约着方向感,“各种艺术原材料经由弥散认知和范型认知的协调而组织起来,从而构成新的意象。”并且再以认知和情绪的两极化分中(自我与世界,肯定情绪和否定情绪)寻找合适动机,其中也提到了超越感和高峰体验的状态中智能达到最高水平。无意识的作用分布在认知,情绪和动机三者当中用它潜在的秩序与意识统一作用使得艺术创造活动得以有效进行。一言概之即艺术感受力,并在最后反应在行为当中。这便是艺术创造中关于智能的内容。文末点题,之所以要讨论“智能”是因为希望在艺术家认知抑制解除(即产生无线想法)后,在情绪喷发之后和创造冲动强烈之时在能够明确其所谓的智能在认知、情绪、动机中所具有的具体含义。以便能够是艺术家更好地了解并进行创造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