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人力量的文字

南京 尽管只是经过

2017-07-12  本文已影响18人  Hui旅人

再次来到南京的冬天清晨,雾霾竟意外缺席,久违的蓝天映照这个城市刚睡醒的样子,老城区的煎饼果子摊、包子米粥铺、豆浆油条店、皮肚面都热气腾腾。伴随烟火,并不寒冷的空气驱赶着来去通勤的行人,像母亲的手轻轻抚摸孩子的脸庞。地铁里的空气,也添了几种颜色和分枝,伸向四面八方,但呼吸的味道,给人熟悉的安慰。地铁里的人群,拥挤却神情自如,早就习以为常的样子。转换地铁时,望着瞬间移动远去的人群,已安然坐在了另班车上。跌跌撞撞之间,我才意识到:南京,多久没来了。

老城区

十年前来这里读书时,就暗自决心:买套房子,安家在这里,成为“南京人”,大概是一个小镇姑娘由衷喜欢一个新奇的大城市,许下的承诺。如同你喜欢一个人,也许他很优秀,有诸多你本身不具备的特质吸引你;又或许他平凡普通,但是他给了你真挚温暖的怀抱。南京于我,两者皆有。也不管她到底是一线还是二线城市,她是否是媒体公布的是否宜居城市,喜欢她,就是主观的私人感情啊!

如果将城市赋予人的气质,那么南京给我的感觉是邻家大妈般的性格,琐碎但亲切。也因为是邻家的大妈,又会给你足够的空间与自由。我问作为导游,定居南京的友人,如果用词来形容南京,你想到什么?她说“博爱”,正如青奥会所宣传的博爱之都。我并不是很买账,也许因为我现在还不太明白对“博爱”具体的理解,又或者是对一个城市是否能真正博爱感到质疑。不过我们到一致认为南京是个宽容的城市。因为在这里基本感受不到对外地人的排斥,除了少数的南京人骨子里的优越感。不过这又有什么好奇怪的呢?正如任何其他城市里的人一样,对外地、农村人所可能存在的情感。

南京人对自己城市的自豪感,是外地人也可以一样拥有的情感。因为这个城市几乎所有的景区对所有民众免费开放。在南京的那些年,最爱的是走玄武湖的四季、在樱铁村附近爬紫金山的小道、逛卡子门的宜家、换地铁从仙林到莫愁湖的南湖菜场买年货、带狗儿在仙林的羊山公园奔跑、闲逛在南师大随园附近的颐和路上看看民国时期的旧居、寻觅南大鼓楼大街小巷里的旧书店、后建的老门东里寻觅的小吃或许抵不上旮旯角落里的柴火馄饨,“阿要辣油啊”是一定要听到、吃到,才够味嘛!

先锋书店太大了,那么多书反而让人眼花缭乱,反而也许小书店,二手书店逛得自在些

当然,城里的各大历史博物馆和档案馆,都在揭示这个城市如何历经朝代变迁、如何肆掠中恢复生生不息、如何敞开心扉。在城市里,大部分人因为有了食物、住房、教育、保健、福利和就业机会,也为拥有退休金、保险和保障感到满意。我们这一代毕竟没有真正经历过战争的残酷,却也很容易忘记去感恩如今生活的安详。因为比起人类整体的苦难,我们更关注个人的病痛哀怨,因此城市里的人们依然会为了鸡毛蒜皮而喋喋不休。

不过,争吵再激烈,奔波再疲惫,人们到了晚上,纷纷回家,灰白色的楼房里点亮起一盏盏灯火。霓虹初上,现代都市圈和市井老城区的交错,就像与任何快速发展的城市一样,人们在这里也可以见证残破与重建、豪华餐厅与苍蝇馆子的完美结合。也因此,漂泊在外怀揣希望,信奉勤奋带来平稳的日子,一个月存四分之三点五薪水的日子,一切都不算太坏。

然而,终于实现在南京拥有自己房子的梦想,可以成为“南京人”后,我却离开了南京,故事里不是谁抛弃谁,也许只是各种因缘际会。也许只是一个念头,正如“一花一世界,一念一天堂”。我想:天堂不存在,生活本来如此,只好各自聚散。那些穿着朴素的南京人,仿佛都成为旧时光。虽然其实一切本质没有任何变化。

时隔两年,再次经过南京时,试图想象当初留在这里长久居住的生活,已然发现:旧日遗憾,也已随缘飘散。南京,还是一如既往,以她宽容的姿态,映照出你内心的映像:也许因为放弃成为南京人,反而获得了一种轻松自在的心理状态,无须为自己跟不上时代的步伐、与其他城市人的格格不入而感到羞愧吧。

“只好 各自聚散 也好 各自无关” ,但那只是歌里唱的,让人们聊以自慰罢了。虽然只是经过,但仅仅因为感受过邻家大妈曾经给予的无条件的关怀,那么人的生命就足以更为温暖吧。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