嫁给谁,是个问题

2018-05-06  本文已影响16人  上进社_Jing

今天是五四青年节。

虽然名称是“青年”,但是与我们这波正值“青年”的人来说,好像没什么关系。节日本身是纪念一战时候的学生反帝运动,到了我们这一代,既不想革命,也丝毫不反帝,甚至于逆来顺受的很谄媚,社会要我们买学区房,我们就拼命的干活挣钱;资本主义告诉我们进口的东西好,我们就疯狂的海淘代购。

中国的”青年们“生活中最高频的词应该就是——结婚。

大家见面已经不用问”吃了没“,取而代之的是”结婚了没“。过去问”吃了没“,是怕别人上自己家吃饭,占了有限的口粮。现在问”结婚了没“,难道怕人家姑娘小伙子上你家抢媳妇女婿?当然不是,如今大家条件都好了,自己家里有点啥也都不藏着掖着,甚至于有富裕的还要免费送出去,比如七大姑八大姨家里”剩下来的男女青年“,都恨不得他们立刻互相勾搭配对谈婚论嫁。

有时候忍不住会想,大家这么操心别人的婚姻,难道,他们过不下去了的话,你们负责上门回收吗?

嘴上说着要”谈自己的恋爱“,可是真的因为父母不同意而分手的也不在少数。尤其是临到要结婚的关头,绝大多数人都会把父母辈的衡量标准拿出来评评分,看看到底”能不能结婚“。

我并不是父母们的硬性标准的反对者,只是会有疑问:有多少人是认真思考过这些标准是不是真的符合自己的择偶观,并且有信心可以经营好在此基础之上的这段婚姻,才做出的决定呢?

既然一千个人读哈姆雷特,会有一千个不一样的哈姆雷特,那为什么我们不能有不一样的婚姻标准呢?为什么在结婚这件事上,我们那么强烈的要制定标准,推广标准,靠近标准呢?通常制定标准的组织或机构,都能够为此负责。

可是,婚姻的标准,谁来替我们负责呢?是父母?爷爷奶奶?还是”社会大染缸“?

看个美剧,刷个朋友圈都要时刻表达观点的我们,为什么到了自己要选择人生伴侣的时候,就那么轻易的拥抱”别人的意见“呢?是怕自己也负不起这个责任吗?按照别人的标准结的婚,难道就会过的更容易吗?

昨天微信公众大号”石榴婆报告“写了篇《结婚是件很棒的事,所以不要轻易结婚》,里面提到了几个找结婚对象的”软性标准“:

”首先,应该是一个和你有共同语言的人“,”意思就是讲话投机,聊得来”。

”其次,应该是一个你发自内心欣赏的人“

”理想结婚对象的第三个标准,是他的存在能够激励你,让你想要更努力地追寻梦想、成为一个更厉害的人“

试想你嫁给了一个北大毕业在知名金融机构做风投的高干子弟,要身高有身高,要颜值有颜值,只是,你们从来没有口吐飞沫的畅聊一夜,他也并不赞同你闲暇时候写些不着调的小说,甚至告诉你别做无谓的白日梦,还不如有空多关注学区房,多陪孩子弹琴练英语。

会不会有一刻,你停下来,看着身边人,没有想要拥抱他的愿望?

成年的人生,琐碎而漫长的。要不然,一个人走的自由洒脱。要不然,选个让你忍不住看着他/她微笑的人吧。

别辜负了自己。辜负了回不了头的青年,中年,老年时光。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