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使我更聪明?

2021-08-11  本文已影响0人  查理的小屋

周三/读书

全文共1118字,阅读时间3分钟


1

最近在读曼昆的《宏观经济学》,一天一章,读得非常吃力。许多术语、图表、公式在脑中你推我我推你,把大脑弄得“滞胀”[1]。

在做题的时候,脑袋也是一团浆糊,看过的内容在做题的时候一点儿都想不起来,更不要说做一些联系实际的题目,纸上谈兵都不会。

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把市场机制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比做一只“无形的手”,我读经济学的时候,也深深感受到了一只“无形的手”在拖着我往前行,大脑被一些知识点反复摩擦。

有时候会想:我为什么要自讨苦吃?为什么不凭着兴趣,多看一些通俗易懂的作品?

原来想,读书可以明智,可是越读下去,越觉得自己愚笨,也开始怀疑自己——”你是不是傻?“记忆力不济也就罢了,理解力和计算力也跟不上。

我是懒了还是老了?还是又老又懒了?

但是,想读完这一系列的书,一定要一鼓作气,不能慢下来,一旦慢下来,那读完就遥遥无期了。

2

之前读《微观经济学》也是紧赶慢赶、囫囵吞枣,现在再回想,我读了些什么?

十大原理?供需关系?边际收益?机会成本?沉没成本?囚徒困境?公地悲剧?价格歧视?科斯定理?无谓损失···

好像也只是残留着一些模糊的概念和原理。

经济学很重要,从每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可以得知,国家做决策都需要以经济数据为依据,对上年度的经济发展状况做出分析,然后对新一年的经济走向做出预测。

而经济学也很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物价、税费、利率、通货膨胀、投资理财···

正如曼昆在书的前言里说的那样:

它能使你理解所生活的世界;

它能使你更精明地参与经济;

它能使你更好地理解经济政策的潜力和局限性。

3

读完两本书,好像什么都没读进去,可是好像又懂得了一些东西。

之前看新闻,看到冗长数据和一些不明白的经济学术语,脑中会自动立下一个屏障,选择性过滤掉这些数据和信息。可读完两本经济学的教材之后(尽管读的时候也是走马观花,一扫而过),再看新闻,对经济学术语就不那么排斥了,什么"准备金率"“M2”“CPI”“PPI”“固定篮子”,居然也都看得懂了,并且还十分亲切。

猪肉为何上涨?石油危机如何产生?三驾马车如何拉动经济?

这些事件的背后都有经济学的原理在支撑。经济和政治,经济和生活都息息相关密不可分。

感觉一些屏障逐渐在瓦解,一些之前云里雾里的概念,现在也慢慢地不再混沌。

虽然还是非常吃力地读着,并且深深地觉得,自己的脑袋瓜的确锈了很久,可是另一方面,对生活的经济学现象或新闻也会变得敏感,感觉自己也不笨。而且在读其他非教材的书籍时,会有”降维阅读“的感觉,觉得异常轻松。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愿以有涯随无涯,虽不求甚解,足矣!


注释

[1]滞胀(stagflation):经济学术语,产量减少而物价上升的时期。简单的说就是经济停滞,通货膨胀。文中用来形容思考停滞,大脑发胀。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