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核心的一句话

2023-07-03  本文已影响0人  陈奕和

经过一个星期左右的时间。我们进行了共读《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智慧,如何点燃?良心,如何恢复?“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大学》)曾子在其《大学》的开篇第一句话里,明确无误地告诉我们,修学“大学”的组本是“明明德”。德者,心也。什么心为德?明心。何谓明心?明心,就是智的心,心明眼亮。我常跟朋友说,看人看事人不是用眼在看的,而是用心在看人明眼才能亮。眼里的人或事,本无是非善恶之别。但是,人或事在心里,就分你、我、他,或好、中、差。所以,不同的心,看见的人或事,其看法是不同的、明德之心,智慧之心,何以在“明德”之前,又要加上一个“明”字?人心,本来光明如镜。

但是,利欲熏心,财迷心窍,利令智昏,使本来明净的心,昏暗无光,光怪陆离,眼花缭乱。“明德”之心被各种各样错误的想法、看法所污染了,智慧蒙蔽了所以,必须下一番使“明德”之心复明的功夫。智慧的心,绝对不会用马后炮思维看问题,也绝对不会干出“狗追尾”之类的事情。

智慧的人,肯定都是自我管理,自主工作的人。孔子、曾子、孟子等圣贤,包括范仲淹、王阳明、曾国藩,哪一个不是自觉、自律和有责任心的人?一旦智慧蒙蔽,其光昏暗,我们看孙悟空有智慧吗?齐天大圣其勇猛之举,也顶多算个匹大之勇。跟唐僧学道,悟空戒除傲气,增长智意、成为智勇双全的高人。

王阳明,中国心学的一代宗师。王阳明修炼智慧,走的是《大学》之路。王阳明“天泉证道”有四句诗:“无善无恶是心之体,有善有恶是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它对我们今天修炼智慧,可以作一面镜子。

格物致知,是曾子《大学》的核心内容。格物与致知是相关却又不同的两码事,致知的知,是指智慧,不是通常所指的知识。智慧是心之体,知识是心之用。罚蒙是能知之心,知识是所知之识。用心看到或感到的东西,就是知识(为知所识),智慈的心,看到的是真理,凡心看到的知识,一定是错误的知识,肯定不是真理,悟空看到妖精是妖精,唐僧看到妖精不是妖精。所看到的“人”完全一样,但看的结果不同。原因何在?智慧不同。一个是智慧的心,一个是凡心。所以,致知就是开启智慧。开智慧,就是“明明德”。怎么才能开智慧?格物。何谓格物?就是为善去恶。怎么才能知道?凭良知。人只要有良心,自然就能分辨善恶是非,根本不用人教,也不用花钱去学。但是,我们的心,现在还是良心吗?这个问题,必须重视。今天,我们的良心,已经财迷心窍,已经利令智昏。智昏心迷的人,权利意识强,责任意识弱。反省一下,自己有没有干过愧对良心的事情?脸红,心慌,皱眉,都是背叛良心时的信号,不能忽视。但是,很多人都忽视了。光亮如镜的良心,一次次地被染污,尘垢越积越厚。直到今天,老实人讲真话,被人当作傻子。花言巧语、能说会道、弄虚作假的人,成为大家羡慕的“精明人”。昨天,还有一个朋友跑来跟我诉苦,问我怎么才能变成一个能说会道的人。

人善人欺天不欺,人恶人怕天不怕。凡是良心亏蚀的人,恐惧感就在增强。俗话说,不做亏心事,不怕鬼敲门。亏心的人,恐惧不安,胡思乱想,心惊肉跳,提心吊胆,疑神疑鬼,就是老天爷发出的警报。对老天爷的警报,如果我们小洞不补,大洞就如深渊了,肯定吃大苦,大吃苦。

人,丢失良心,善恶是非,自己不能分辨。想想看,现在我们用良心分辨是非,还是用自己的欲望来判断善恶?

今天,我们想开启智慧,想为善去恶。判断善恶是非,我们只能借鉴智者圣言,所谓良心之语。孔子不在,《论语》可见;曾子不在,《大学》可读;孟子不在,《孟子》可学。所谓知书达理,闻其言,感其心。读《大学》有个妙法,每天诵读一遍《大学》,就能去一层污染良知的尘垢。懂与不懂,解与不解,暂时无关紧要。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