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爸妈在线:优秀的父母,都重视培养孩子的规则感!
简书:“好爸妈在线”,第一时间学习好爸妈干货,成为更好的爸妈!
公众号:好爸妈在线(ID:hbm100)
前段时间,西安一家幼儿园为了帮助小朋友更好地树立规则意识;
建起了一座幼儿专用停车场,专供孩子们停放自己的滑板车。
这一举措,获得了家长们一致好评。
家长们认为,幼儿园这项措施不仅能够培养孩子们的规则意识,让他们知道自己的东西应该放在固定的位置;
还能够顺带帮助他们养成早起的好习惯,起晚了就抢不到车位了。
我还发现,最近很多地方的幼儿园都在采取类似的措施,为的就是帮助孩子从小培养自己的东西不能随便乱放的规则感。
要说规则感,那可真是需要从小培养的东西。
有人认为,规则,就代表束缚,有了束缚,就会不自由。
蒙台梭利不是说了吗?爱孩子就是四个字:爱和自由。
不是说要给孩子自由吗?建立规则感,还怎么给他自由?
很多人误解了自由与规则之间的关系。
自由与规则,其实是一对孪生兄弟,规则与秩序,就像高速公路旁边的两条护栏,表面限制了自由,实际上,是为了更好的自由。
试想一下,如果跨海大桥两旁没有护栏,你敢开过去吗?
如果马路上没有红绿灯,你还会觉得开车是件很安全的事吗?
没有了限制,连安全感都没有,又谈何自由呢?
只有规则意识强的孩子,才能更好地保护自己,更好地融入社会环境。
将来,他们独自步入社会时,我们才不用担心他们会寸步难行。
1、规则感弱的孩子,更容易受到伤害
不久前就发生了好几次因为不遵守规则和秩序而导致孩子受伤的事故。
一位妈妈带着4岁儿子在野生动物园玩耍。
孩子看见游客围观狼群,一时好奇,竟然把手伸进了铁网下沿。
孩子的兴奋吸引了狼群,一匹狼趁其不备,一口咬住了他的手。
孩子妈妈吓得差点魂飞魄散。
万幸的是,小男孩被人及时救了出来,但他右手大拇指的手筋已经被咬断了。
还有另一位妈妈,她的行为同样让人揪心。
上个月在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因为游客太多,女儿看不到大熊猫。
一位妈妈竟然让小女孩坐在熊猫饲养池的栏杆上。
一不小心,女孩竟然掉进了饲养池中。
幸亏有人及时将女孩拉了起来,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要知道,熊猫可是猛禽,外表呆萌,杀伤力与狗熊不相上下。
如果这个小女孩有什么意外,可就不是咬伤一根手指那么简单了。
这位爸爸也不让人省心。
前段时间,网上流传一则视频,视频中的驾驶员居然是一个年仅4岁的小男孩。
他坐在驾驶位,像模像样地握着方向盘开车,副驾上坐着他年仅两岁的妹妹。
视频中还能听到两个孩子爸爸妈妈不时传出的说话声。
视频传出后,警方找到了视频中小男孩的爸爸妈妈。
男孩爸爸辩解说孩子当时是坐在自己大腿上的,因为当时车少,就萌生了让孩子体验驾驶的想法。
爸爸认为,反正路上也没有什么车,没有什么人,即使让小孩子开一下车也没有关系的。
在民警的教育要求下,这位爸爸写了一封公开道歉信。
表面上看,这件事有惊无险。
但细想想,万一两个孩子认为,爸爸的举动代表着父母同意他们开车,私自拿车钥匙玩耍并发动汽车,会有什么后果呢?
父母若是平时不舍得给孩子立规矩,孩子撒撒娇、哭闹一番,就立刻满足孩子需求的话,孩子难以形成良好的规则意识和秩序感。
表面上是让孩子开心了一阵子,实际上,会让孩子在踏入新的环境后面临更多的危险。
规则感的缺失,让孩子时刻处在危险之中。
2、更强的规则感帮助孩子更好地融入周围环境
前几天逛简书,看见一位爸爸晒自己儿子的规则感。
吃完午饭闲来无事,把孩子到了一家玩具店,孩子先是被积木吸引。
后来看见许多可以骑的小车之后,孩子就一发不可收拾,一辆又一辆地拿起来骑。
在拿出大概五、六辆小车之后,孩子在店里高兴地玩着,把这些小车开到了不同的地方。
因为没有什么客人,店员也没有制止孩子。
孩子玩累了之后,做出了一个令人感到惊喜的举动。
他把拿出来的几辆小车依次放回原处,走之前还给店员阿姨做了飞吻和拜拜。
这是生活中一件简单的小事,但从这件小事中也能看出,孩子是一个很有规则感的人。
3、帮助孩子建立规则感,父亲的作用尤其重要
国内著名心理学家曾奇峰在他的散文集《你不知道的自己》中记录了这样一个案例:
一个小男孩十分顽皮,在学校总是和别人打架,老师多次与家长交涉,但都没有效果。
最后大家都认为应该去看心理医生了。
于是,曾奇峰详细地了解了这个家庭的情况。
这是一个五口之家,除了爸爸妈妈和孩子之外,还有外公外婆。
平时爸爸忙于工作,外公喜欢和别人下棋,都很少管孩子,孩子的事情,主要是妈妈和外婆在操心。
经过一番讨论观察,他得出结论:
这个孩子的问题,实际上是社会适应方面的问题。
由于父亲缺席,孩子在日常生活中不知道自己言行的边界在哪里,但充满好奇心的孩子总是喜欢不停地探索。
如果这时候,没有一个人及时给他喊停,及时划一条清晰的边界,孩子就会一直不停地试探下去。
曾奇峰建议这位爸爸每天多花一到两个小时陪陪孩子。
爸爸坚持一段时间后,孩子情绪明显稳定了许多,能够做到遵守纪律,不再是老师心中的问题学生了。
现代心理学认为,父亲对孩子的社会性功能影响深远。
社会性能力,就是泛指与人打交道的能力,是否知道自己的边界,也尊重别人的边界,不会轻易冒犯别人,能够遵守社会活动中的规则,知道什么可以做,什么不该做。
也就是说,规则感主要是从父亲身上习得的。
知乎上曾有一篇高赞帖说:一个正常的,健康的父亲,正是你内心规则感的来源,让一个人学会遵守规则,这正是父亲最重要的功能。
孩子规则意识的培养,当然离不开父母的引导和示范。
但可惜的是,很多父母,自己既是孩子的规则设定者,也是规则破坏者。
这让我想起了前段时间,在江苏镇江的一个游乐场中发生的事。
两个小女孩为了争抢游乐设施而互相推拉。
这本是一件平常的事,但其中一名女孩的爸爸竟突然把另一个女孩拎起来重重地摔在一边。
被摔女孩的妈妈看见十分生气,过来找他理论。
没想到,对方女孩的爸爸再一次把妈妈也狠狠地抱摔在地上。
美国黑人作家鲍德温曾经说:
“孩子永远不会乖乖听大人的话,但他们一定会模仿大人。”
著名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说过这样一句话:
“播下一个行动,你将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你将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你将收获一种命运。”
孩子之间起矛盾,家长本应该教育引导。
但这位宝爸却不分青红皂白大打出手,不仅没能在孩子心里种下“规则”的种子,让孩子学会谦让礼节,还给孩子做出一个非常恶劣的示范。
喜欢模仿父母行为的孩子会认为,在公共场合也可以为了占小便宜而大打出手。
4、把握孩子秩序敏感期,事半功倍
除了充分发挥宝爸的作用之外,抓住孩子短暂的秩序敏感期也可以事半功倍。
秩序敏感期,最早是由蒙台梭利提出,一般出现在2到4岁。
这个时候的孩子对秩序有一种匪夷所思的执着。
喜欢把物品放在固定的位置,顺序不对的事情就要重来;
不合心意的事情就要重新做,喜欢的事情就要重复做。
曾经在《蒙台梭利与儿童教育》这本书上看到这样一个例子:
妈妈抱着孩子出去玩,玩得有点热了,妈妈就把外套脱了。
谁知,她再去抱孩子的时候,孩子就不停的哭,而且怎么哄都哭。
神奇的是,最后妈妈穿上外套,孩子就不哭了。
秩序敏感期,其实是父母培养遵守规则的黄金时期。
孩子会对秩序和规则表现出不合理、甚至近乎偏执的要求。
但是,只要没有伤害他人,伤害自己,就不要强行打破孩子内心的秩序。
这个时候,父母需要更加理解孩子,温和地维护孩子内心的秩序,孩子才能感到安全和快乐。
不仅如此,还可以试着给他建立相应的外部规则。
比如,和孩子约定每次逛街只买一个玩具,吃饭前要洗手,睡前要刷牙等等。
俄罗斯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
“教育,首先是关怀备至地、深思熟虑地、小心翼翼地去触及年轻地心灵。”
规则和秩序的建立,不是靠对抗,也不是靠顺从;
而是父母发自内心的尊重和理解,以及温和的坚持。
5、给孩子明确的外部协议
前段时间,一位母亲与孩子签订手机使用合同,就是父母为孩子立规矩的良好典范。
和大多数母亲一样,这位妈妈也很担心自己的孩子沉迷于手机。
但她没有粗暴地禁止孩子使用手机,也没有与孩子一番斗智斗力之后干脆放任不管;
而是用与孩子签订一份手机使用合同的方式,让孩子在合理范围内使用手机。
理解孩子的想法,尊重他们的愿望。
同时,又设定清晰的规则,让孩子在合理的框架内,学会自我管理和担当。
我们为孩子建起一道爱的篱笆,在有限制和原则的自由之中,孩子会学会自律和担当。
本文版权归“好爸妈在线”所有,欢迎转摘,转摘请注明作者和出处!
作者:懋心
出处:好爸妈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