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学墨者说国学与传统文化墨学

《墨子》提纲

2017-02-23  本文已影响230人  e99038676a72
《墨子》提纲

中国哲学思想,要之,儒释道三家。而佛教思想源自印度,真正本土的思想而蔚为大宗者,儒道两家而已。但是如果用这种眼光看先秦,就错了。《韩非子•显学》说,“世之显学,儒墨也.儒之所至,孔丘也,墨之所至,墨翟也。”。韩非是战国最尾上的人物,他把儒墨并列为“世之显学”,不及于道家老庄一派。可见,墨子在先秦的地位影响是在道家之上,而堪与儒家相颉颃的。

墨子学说的影响在遭秦火之后,迅速衰落,又因无统治者的提倡——如道及儒,而不得复兴。直到近代国家丧乱,神州板荡,士夫为救世而重研墨子的学说,如孙诒让,章太炎者,又因为对本国学术思想的反思,而有西学东渐,迄至五四,整理国故,竟发现中国旧有学术中墨子一派,竟有和西方思想主线及其相似的地方,乃引起对墨学研究的热忱。但自建国迄今,这一时的热忱又落下去了些。

梁漱溟的《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中谈及人类文化有三条路向,一是向前的路向,要人征服自然,代表是西方国家的文化;一是向后的路,要求禁欲,出世,代表是印度文化;再一是居中调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所谓“天人合一”的路,这就是中国文化。那么我们用这样的公式套在中国本土的思想上,可以讲儒家是第三条路,道家是第二条路,墨家就是第一条路。梁漱溟悲叹墨子学说没有在中国历史发生深远影响,否则中国可以在生产力上,物质生活上有大的发展,不至于近代的一败涂地。

梁先生的说法对否,姑不论。但墨子思想和西方思想的类似,是很明显的。重实用,讲求自然科学,注重逻辑学——“名学”,皆是也,下详说。

但是墨家和墨子需要分开,如韩非说,墨家在墨子之后,学派分裂为三,各是其是,各非其非,庄子说他们“相呼为別墨”,这些“別墨”的思想和原来墨子的思想已经不完全是一回事了。我要说的是墨子的学说,不是“別墨”的学说。

《墨子》现存五十三篇。胡适在《中国古代哲学史》中把《墨子》一书分五组。认为真正表现墨子本人哲学思想的是第二组和第四组。即《尚贤》《尚同》《兼爱》《非攻》《节用》《节葬》《天志》《明鬼》《非乐》《非命》《非儒》和《耕柱》《贵义》《公孟》《鲁问》《公输》。前一组是完整的论文,第二组是语录。但是胡适说《亲士》等七篇是后人伪造,恐怕是臆断。这里就以胡适所列可信篇章为据,并以《亲士》等七篇为辅,简要阐述墨子的思想。

《墨子》的中心思想是兼爱。是一种主张没有差别的对所有人的爱,这和儒家的“仁”——“仁爱”有很大不同。儒家的“仁”是“有差等”的。“君臣父子”各有其严格界限,不可以含糊。而且各自有不同的伦理规定,所谓父慈子孝,所谓兄友弟恭,在儒家看来不能用一个“爱”字包揽。再者,儒家讲“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而勿施于人”,都有亲疏内外的差别,虽然“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但毕竟还是要经过“推己”才能“及人”。孔子说“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说明“仁爱”是有“本末”,有层次的,由己而及人,由孝悌而致远大,由家而国。先“老吾老”,“幼吾幼”,才能“及人之老”,“及人之幼”。

因为这一个大分别,孟子说墨子是“无父”之人。我们现在看墨子这一思想,感觉真是和基督教的“博爱”精神如出一辙。“孔席不暖,墨突不黔”,墨子一心一意为受苦受难的民众奔走,颠簸,困厄,并不亚于孔子。孔子还有“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割不正不食”臭毛病,“尾巴”没割干净。墨子“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结果还被民国的胡怀琛当作印度和尚看待,真是何其之冤。但是另一方面,也正因为孔子有那点每割干净的尾巴,我更觉得孔子可亲些,因为终于看出原来孔子也毕竟是“人”,虽然是“贵族气”,但也表明他有缺陷,有毛病,可亲可感。也正因为他在这方面的学说近于人情,也才可能实现。墨子“兼爱”固好,但未免悬的太高,凡人难以够到。

与兼爱相连,理之固然的就是“交相利”,又因为“交相利”所以“非攻”。在政治上,消极的反面要“节用”,“节葬”,“非乐”,在积极的方面要“尚贤”“尚同”,因为这些方面主要涉及政治方面,无关真正哲学思想,所以不详说。“兼爱”是墨子学说的中心,是墨子思想的纲领,只有纲举才能目张,一切思想要靠它来支撑,但是它自己又要靠什么来支撑呢?也就是说,这个基点应在何处安放呢?

这就要讲《法仪》,我认为《法仪》是《墨子》里面非常重要的一篇,胡适太轻率,一句伪造,就把《法仪》抹杀掉了。为什么说他重要呢?因为他给了“兼爱交利”一个形而上的起源。《法仪》一篇,先说“天下从事者,不可以无法仪”,说明了“法仪”的重要性,然后开始寻找立法的依据,发现“父母、学、君三者,莫可以为治法”。这个时候,他说:

“然则奚以为治法而可?故曰:莫若法天。天之行广而无私,其施厚而不德,其明久而不衰,故圣王法之。既以天为法,动作有为,必度于天。天之所欲则为之,天所不欲则止。然而天何欲何恶者也?天必欲人之相爱相利,而不欲人之相恶相贼也。奚以知天之欲人之相爱相利,而不欲人之相恶相贼也?以其兼而爱之,兼而利之也。奚以知天兼而爱之、兼而利之也?以其兼而有之、兼而食之也。”

因为天“兼而有之,兼而食之”,所以“天必欲人之相爱相利,而不欲人之相恶相贼,”这就是说,“相爱相利”不是我墨子突发奇想出来的一种学说,他是实在的天意,是天的要求和意志。要知道“天”在中国文化中的位置之重要相当于西方的“上帝”,说“相爱相利”是“天欲”,这跟儒家讲“天地之大德曰生”,所以人应该“以此生物之心以为心”是同样的意图,把他们的学说思想,假托于天,造成他们学说的神秘性和威严。

《法仪》里面的思想在《天志》中得到进一步的发挥,《天志》中说,

“子墨子言曰:“我有天志,譬若轮人之有规,匠人之有矩。轮、匠执其规、矩,以度天下之方员,曰:‘中者是也,不中者非也。’今天下之士君子之书,不可胜载,言语不可尽计,上说诸侯,下说列士,其于仁义,则大相远也。何以知之?曰:我得天下之明法以度之。”。这是对《天志》或者说《法仪》的思想在《墨子》思想中占据的位置的一个高度评价。它是一个绝对的评判的标准。《天志》的特色,在于赏善罚恶。在此,天不光是《法仪》里的立法者,更是一个司法者。他用“兼爱交利”的标准去衡量世间的统治者,所以尧舜圣王和桀纣独夫有截然不同的遭遇。

那么具体执法的是谁呢?这就是鬼神,《明鬼》中极力主张鬼神的存在,因为鬼神的作用就是具体的执行“赏善罚恶”。《天志》是“君道”,《明鬼》是“臣道”。由《天志》和《明鬼》自然有了《非命》。任继愈《墨子与墨家》,说“墨子从‘国家人民之大利’的立场提出了节用的原则,至于非乐、非命和节葬的主张,实质上是“节用”原则的应用,是防止贵族浪费的具体措施。”这是不对的,“非命”并不是“节用”的应用。要明白“非命”,必须和“天志”,“明鬼”联系起来。

普通人理解宿命的思想是迷信的,所以和鬼神,天意是同一的,其实不然。最早“天命”的思想,是统治者用来表明自己统治地位的合法性的,即“君权神授”,但后来汤武革命,发现一个问题,就是周初的统治者想,既然商的统治权力是受之于天,那么自己的政权又是怎么回事,如果说自己是受天命而灭商,那么根据何在呢?于是有了“以德配天”的思想,因为商纣失德,所以天命转移,轮到我大周了。这是对以前“天命”思想的重大修正。但是慢慢另一个问题来了,大概先前的“天命”思想,只是统治者玩弄的“愚民”的把戏,他的唯一的作用就是像一条能帮主人拿报纸的狗一样,只负责把冠冕送到统治者手里罢了。它对于一般人民大概是不起作用的,“命”只是对统治者讲的,并不含有后世的对于人生的“宿命”的观念。但是周公制礼作乐,以德配天,给天意加上了一个确定的伦理内容,并以之约束小民,又产生“命运”,“宿命”的观念。那么问题就来了,如果一切命定,该富的总会富,该穷终是穷,该长寿的必定长寿,该短命也必定短命,那么人还用得找奋斗吗,用得找遵守道德训诫吗,因为无论怎样都不能改变命运。像大跃进的时候,干多干少,干好干坏都是一个样,那我何必要干那么多呢?所以就人人偷懒了。所以有了“宿命”的观念之后,道德训诫也就无处安放,“以德配天”自身也就出现问题。

显然,孔子是看出这个问题的。他实在是不大信那些见神见鬼的事的,所以“子不语怪力乱神”,但他又不敢明目张胆的提出来,反对他的偶像周公。所以内心非常矛盾,非常挣扎,只好说“敬鬼神而远之”,这种自相矛盾的地方,墨子骂他“执无鬼而学祭礼,是犹无客而学客礼也,是犹无鱼而为鱼罟也。”(《墨子•公孟》),真是痛快淋漓。

在墨子,就解决了这个矛盾,他明确说鬼神存在,大胆的否定“命定”,为“天志”的伦理规定“兼爱交利”和“人为”开辟出道路,这是他比儒家和道家都更进步的地方。我们想一想,这不是也和西方文化很像吗?现在西方人还是信基督教,但谁是迷信命运的呢?。

墨子非常注重功用实效,反对儒家的繁文缛节,儒家讲“义者,宜也”,注重动机,墨子怎么讲呢?他说“义者,利也”,注重的是功用。他说义,就是利而已,不过是众人的利益罢了,多么明了,多么痛快。因为注重实效,所以他并不泥古,虽然他的书里面,也有很多以古代所谓圣王来佐证自己观点的例子,甚至他的著名的方法论“三表”——“本,原,用”中的“本”就是主张要在古圣先王的言行中找依据,但是我们都能看出,他不过也像康有为说孔子一样“托古改制”而已,我们看他的学说,和以往有多么的不同,就能明白这一点。《非儒》一篇里有一段嘲笑儒家复古主义的话:

“儒者曰:‘君子必服古言,然后仁。’应之曰:‘所谓古之言服者,皆尝新矣,而古人言之服之,则非君子也?’”。

此为佐证。

因为重视实用,所以科学思想发达,逻辑方法先进,他的后学在几何学,光学,机械方面的造诣,远超时贤,甚至提出了第一个系统的逻辑学的学说。看这一点也和西方思想像太多了。

以上,主要从三个大方面来谈墨子的思想:由兼爱上推天志,由天志明鬼而知非命,然后是“实用主义”方面。这三个方面的思想成就,确保了墨子思想在先秦的显要地位,形成中国固有文化中,偏西化的一路,有他的独有的价值。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