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究竟该不该合群?
叁七/文
前段时间大创报名。
我舍友突然急冲冲的跑来问我,有没有报名。
我和这个舍友平时很少讲话。
我深知我们性格不搭,而她忍受不了我的过分安静。
如果交谈,一般都是她询问我一些比较重要的事情。
比如比赛报名,转专业等特殊事项。
她无意知道,周围很多人都报名了大创,就很急迫的跑来问我,有没有报。
当我摇头说没有的时候,她才缓缓眉头,不像之前那般焦虑。
我清楚她的焦虑和不安。
就像读高中的时候,发现大家都把老师没布置的预习题目做了,而只有自己,没布置就没做。
虽然不是强制性要求,但因为大家,这个群体都做了,所以,已经变相性的将非强制转化为强制。
因为害怕突兀,所以想要合群。
我们总觉得一个人无论做什么,好像都有点奇怪。
看到一个人坐着上课,两边的座位都是空的,会觉得他孤独。
看到一个人在食堂吃饭,会觉得他孤独。
看到一个人去学生街购物,也会觉得他孤独。
然后,把这些看在眼里的孤独,都归咎于他的不合群。
不过,当刻意去迎合一个圈子,真的就不奇怪了吗。
我们学校把高数分成了AB班。
A班前排的位子基本是满的,B班第一排的位子基本是空的。
你看,天资往往不会成为差距,态度才会。
我有位同学私下跟我说,其实她真的很想很想坐第一排。
第一排视野更好,也更能专注。
但是她的舍友们,总是拉着她抢最后一排。
因为在最后一排的死角里,更能为所欲为。
而她,望着第一排空空的位置,还是没有勇气去坐突兀的第一排。
自然,最后的高数成绩,与她所期望的差距太多。
这样的人,真的不少。
想去图书馆,看到大家都待在寝室,那下次吧,反正大家都一样。
睡过头,上课要迟到了,舍友们都不想去,好,那就不去吧,反正大家都一样。
这样的合群,在同化个体的主观意愿,让其失去做自己的机会。
合群看似大家都一样,但这恰恰是最大的不一样。
因为大家主观行为上的相同,更加放大了客观条件下的不同。
大家同样窝在寝室里。
有的家里已经为他铺好了未来的路,上大学只是为了拿个文凭。
有的毕业之后打算坐在家里收收租,享受安逸的生活。
而有的想找个薪资不错的稳定工作,好来赡养父母。
还有的在考虑将来要兼职几份工作,才能供得起弟弟妹妹读书。
这很残忍,但每个人的起步线,真真切切是不同的。
这种合群放大先天条件所造成差距的同时,也在加深你的无力。
当然,合群自然也是有积极和消极之分。
这种差别,主要取决于环境。
良好的环境,合群的作用更多是积极的。
我们老师大学的宿舍就是学霸寝室。
宿舍十个人,七个拿了奖学金,四个保研。
老师,其实是个比较懒的人。
但大学四年被舍友影响,变得自律又勤奋。
反之,劣质环境,合群所产生的消极影响,也便不再累赘说明。
但其实,无论合群的影响是消极或是积极,都要切忌不可盲目。
DNA变幻莫测的排列下,没有从微观上完全相同的人;
在社会进程的演变下,也没有在先天和附加条件上,完全相同的人。
这才造就了每一个人的唯一性。
也正是因此,请务必保持自己的独立性。
最后,
无论合群与否,我们是真的不一样。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