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OS开发攻城狮的集散地程序员iOS进阶之路

美团 EasyReact 源码剖析:图论与响应式编程

2019-01-17  本文已影响280人  波儿菜

前言

18 年 7 月美团开源了 EasyReact,告知 iOS 工程师们响应式编程和函数式编程并非不可分离,似乎一出来就想将 ReactiveCocoa 踢出神坛。该框架使用图论来解决响应式编程确实是一个颠覆性的思想,由于 ReactiveCocoa 的各种弊端让很多团队望而却步,而 EasyReact 的出现无疑让很多人重拾对响应式编程的希望。

官方资料:
美团客户端响应式框架 EasyReact 开源啦
EasyReact GitHub

只需要大致看一下官方的介绍,就很容易理解到图论在响应式编程中扮演的角色,不管如何复杂的响应链都能通过有向有环图来表示,而数据的流动依赖深搜广搜。单从框架的理解难易程度来看,EasyReact 完胜。

本文介绍 EasyReact 的源码技术细节,由于框架代码量比较大,所以只会较为抽象的介绍比较核心和重要的部分,并且希望读者能优先阅读官方资料以降低理解本文的成本。

一、框架整体认识

首先,我们需要脱离具体的业务,从图论的要素来思考框架的构成。

既然是图,那必然有节点和边,框架有两种结点,一种是EZRNode<T>泛型标准节点,一种是任意对象;框架也有两种边,一种EZRTransform可变换的边,一种是EZRListen监听边,当然边的衍生类很多并且实现了数个协议。

在控制器中写这样一段代码:

- (void)viewDidLoad {
    [super viewDidLoad];
    
    EZRMutableNode<NSNumber *> *nodeA = [EZRMutableNode new];
    EZRMutableNode<NSNumber *> *nodeB = [EZRMutableNode new];
    [nodeB linkTo:nodeA];
    [[nodeB listenedBy:self] withBlock:^(NSNumber * _Nullable next) {
        NSLog(@"nodeB 改变:%@", next);
    }];
}

创建两个可变的节点,并且让nodeB连接到nodeA,同时让self作为nodeB的监听者。-linkTo:-listenedBy:都是语法糖暂时不用管具体含义,这段代码转换为一张图如下:

边有两个很重要的属性from (强引用)to (弱引用)fromto的方向就是数据流动的方向。图中的an EZRTransforman EZRListen分别是可变边和监听边的一个实例,箭头的方向表示数据流动的方向。当执行了以下代码过后:

nodeA.value = @10;

打印:

nodeB 改变:10

@10这个对象通过图中箭头的方向依次传递,最终由self捕获到并打印出来。这就是框架的一般逻辑,结构是易懂且清晰的,通过对边的各种逻辑处理来达到控制数据传递的目的。更具体的东西请看官方文档和源码。

二、内存管理策略

在一个响应链中,始终是数据的消费者持有数据的提供者。也就是说,数据流动的方向往往和强引用方向相反,前面那张图反过来就是强引用关系:

self --> an EZRListen --> nodeB --> an EZRTransform --> nodeA

因为在业务中,监听者节点往往关系到具体业务,没有监听者那么其它节点就没有了存在的意义,所以框架的思想是使用监听者来作为结点的最终强持有者。

下面通过节点与边的两种连接方式验证内存管理策略。

监听者连接实现

[[nodeB listenedBy:self] withBlock:^(NSNumber * _Nullable next) {}];

通过阅读源码得知强引用关系如图(箭头表示强引用):

图中已经很明显了,只要监听者节点释放,其它的对象都将不复存在。而其中的引用关系恰好能表示实现监听的数据结构,使用Dictionary是为了让监听者能响应不同节点的监听,后面使用Array是为了让监听者能对同一节点进行多次监听,结合源码来看应该很容易就理解了。

同时,由于EZRNode的改变要传递到监听者节点,所以必然会有必要的反向弱引用,这里就不多说了。

节点连接实现

    EZRMutableNode<NSNumber *> *nodeA = [EZRMutableNode new];
    EZRMutableNode<NSNumber *> *nodeB = [EZRMutableNode new];
    [nodeB linkTo:nodeA];

通过阅读源码得知强引用关系如图(箭头表示强引用):

实际上框架的图结构就是以上两种连接方式的组合,我们用强引用的关系来分析它们能清晰的理解框架的内存管理策略。

三、数据流动带来的问题

一般情况下的数据流动循环

有这样一种场景:

图中箭头的方向表示数据流动的方向,这就是比较典型的有向有环图,这种结构会带来两个问题:

  1. 形成引用环,无法自动释放内存。
  2. 数据流动会陷入无限循环。

第一个问题实际上很简单,如果业务中写了这种结构,只需要手动破除循环引用。把关注点放到第二问题上,数据流动无限循环将会栈溢出带来灾难性的后果,框架是如何避免的呢,官方文档只说了通过EZRSenderList来避免,下面看看源码中具体是如何实现的。

EZRMutableNode节点中,数据传递必然会走的方法是:

- (void)next:(nullable id)value from:(EZRSenderList *)senderList context:(nullable id)context {
    ...
    [self _next:value from:senderList context:context];
    ...
}
- (void)_next:(nullable id)value from:(EZRSenderList *)senderList context:(nullable id)context {
    ...
    //赋值
    _value = value;
    ...
    //拼接当前节点
    EZRSenderList *newQueue = [senderList appendNewSender:self];
    //遍历监听边发送数据
    for (... item in self.privateListenEdges) {
        [item next:value from:newQueue context:context];
    }
    //遍历下游可变边发送数据
    for (... item in self.privateDownstreamTransforms) {
        if (![senderList contains:item.to]) {
             [item next:value from:newQueue context:context];
        }
    }
  ...
}

省去并修改了很多代码变成了伪代码,这和源码是不一致的,便于查看逻辑。可以看到执行了两个for循环,self.privateListenEdges是监听边集合,self.privateDownstreamTransforms是下游的可变边集合,它们的元素在构建图的时候已经准备好了,通过遍历这两个集合实现递归深搜将数据传递下去。

EZRSenderList是一个链表,可以注意到[senderList appendNewSender:self]代码,将当前节点拼接进链表,这个链表的生命周期是一次数据流动过程。在遍历下游可变边的时候有一个判断:if (![senderList contains:item.to]) {},实际上这就是阻止无限循环的核心操作,即若数据流动链表中包含了当前节点,就截断,避免无限循环。

nodeA --> nodeB --> nodeC |senderList里面有nodeA,截断| --> nodeA

另外一种情况的数据流动循环

思考这样一种场景:

红色的边是监听边,黑色的边表示可变边,此处表示nodeA监听了nodeB的变化,当nodeB的值变化的时候,会遍历监听边发送数据,也就是会通知到nodeA

需要注意的是,节点只在遍历下游可变边时通过EZRSenderList截断循环,而在遍历监听边时未做处理,这是由于监听边不会让to对应的节点继续深搜传递数据,而是直接发送一个通知,所以每一个由业务工程师创建的监听都是有意义的。

若出现以下情况:

nodeA --> nodeB [nodeA监听到改变:nodeA --> nodeB] --> nodeC

也就是当nodeA监听到nodeB值变化值,又一次向nodeB发送数据nodeA --> nodeB,这样会导致无限入栈,直至栈溢出。监听回调的操作逻辑通常是业务工程师来写,在特定的业务场景下这种情况是可能出现的。

那么,如何来避免类似情况导致的栈溢出呢?

EZRMutableNode.m中,先来看一个至关重要的类(EZTuple3是元祖,不用纠结其实现):

@interface EZRSettingQueue: NSObject
//是否是第一次使用该实例
@property (nonatomic, assign) BOOL firstSetting;
//队列
@property (nonatomic, strong) NSMutableArray<EZTuple3<id, EZRSenderList *, id> *> *queue;
//入队
- (void)enqueue:(EZTuple3<id, EZRSenderList *, id> *)tuple;
//出队
- (EZTuple3<id, EZRSenderList *, id> *)dequeue;
@end

从 API 看就一目了然,这个类的作用是封装了一个队列,然后有一个属性firstSetting来判断是否是第一次使用该实例,接下来看一个方法:

- (EZRSettingQueue *)currentSettingQueue {
    EZRSettingQueue *settingQueue = [NSThread currentThread].threadDictionary[_settingQueueKey];
    if (settingQueue == nil) {
        settingQueue = [EZRSettingQueue new];
        [NSThread currentThread].threadDictionary[_settingQueueKey] = settingQueue;
    }
    return settingQueue;
}

通过一个线程附带的 hash 容器,保存一个EZRSettingQueue对象,这个_settingQueueKey是当前节点唯一标识。然后接着看下一个方法:

- (void)checkSettingQueue {
    EZRSettingQueue *settingQueue = self.currentSettingQueue;
    if (settingQueue.queue.count) {
        [self settingDequeue];
    } else {
        [NSThread currentThread].threadDictionary[_settingQueueKey] = nil;
    }
}

这个方法判断了这个线程持有EZRSettingQueue队列是否为空,若为空将它从线程字典中剔除,否则执行下面方法:

- (void)settingDequeue {
    EZTuple3<id, EZRSenderList *, id> *tuple = [self.currentSettingQueue dequeue];
    [self _next:tuple.first from:tuple.second context:tuple.third];
}

取出队列中的元素,并且调用节点的数据传送方法-_next...,到这里其实就可以猜到EZRSettingQueue是用来存储数据流动相关数据的。那么,我们来看数据流动流程里面是如何调用这些方法的:

- (void)next:(nullable id)value from:(EZRSenderList *)senderList context:(nullable id)context {
    EZRSettingQueue *settingQueue = self.currentSettingQueue;
    if EZR_LikelyYES(settingQueue.firstSetting) {
        settingQueue.firstSetting = NO;
        [self _next:value from:senderList context:context];
    } else {
        [settingQueue enqueue:EZTuple(value, senderList, context)];
    }
}
- (void)_next:(nullable id)value from:(EZRSenderList *)senderList context:(nullable id)context {
    ...lock {
        _value = value;
    }
    ...
    //深搜发送数据
    ...
    [self checkSettingQueue];
}

可以看到,在深搜发送数据完毕之后,会调用-checkSettingQueue方法。

情况一:深搜完成之前不会再次进入-next:...方法,那么-checkSettingQueue会将线程字典里面的队列清空,那么 if (settingQueue.firstSetting)这个判断将始终为true,这种情况下发现EZRSettingQueue并没有起到作用。

情况二:深搜的过程中,再次进入了当前节点的-next:...方法(方法不断重入导致栈溢出),这时if (settingQueue.firstSetting)判断就为false了,那么就会将发送数据必备的参数入队到EZRSettingQueue队列中。当深搜发送数据完成过后,调用-checkSettingQueue方法执行在队列中的任务。如此,通过避免同一个节点的-next:...重入来规避可能的栈溢出。当然,有可能数据流动会无限循环,但这属于业务工程师“指定”的逻辑。

值得注意的是,情况二的分析是建立在同一线程的。延迟执行队列EZRSettingQueue是放在线程字典中的,意味着-next:...方法只是对同一线程的重入做处理,而不同线程的重入不做处理(因为不同线程拥有不同的栈空间,不会相互影响)。而对于多线程情况,-_next:...方法中对_value = value就行了加锁操作,保证全局变量的安全,同时避免同一线程的重入也恰巧避免了重复获取锁导致的死锁。

这确实是一个非常巧妙且令人兴奋的技巧。

四、边的变换

EZRTransform有很多衍生类,每一个都对应一种变换。什么叫变换呢?也就是在数据传到EZRTransform的时候,EZRTransform对数据进行处理,然后再按照特定的逻辑继续发送。

EasyReact 自带有非常多的变换处理,比如mapfilterscanmerge等,可以到 GitHub 查看其使用,也可以直接查看源码,大多数的变换的实现都是很简单易懂的,笔者这里只列举并解析几个稍微比较复杂的实现(主要是通过结构图来解析,最好是对照源码理解)。

combine

响应式编程经常会使用 a := b + c 来举例,意图是当 b 或者 c 的值发生变化的时候,a 会保持两者的加和。那么在响应式库 EasyReact 中,我们是怎样体现的呢?就是通过 EZRCombine-mapEach 操作:

EZRMutableNode<NSNumber *> *nodeA = [EZRMutableNode value:@1];
EZRMutableNode<NSNumber *> *nodeB = [EZRMutableNode value:@2];
EZRNode<NSNumber *> *nodeC = [EZRCombine(nodeA, nodeB) mapEach:^NSNumber *(NSNumber *a, NSNumber *b) {
  return @(a.integerValue + b.integerValue);
}];

nodeC.value;           // <- 1 + 2 = 3
nodeA.value = @4;
nodeC.value;           // <- 4 + 2 = 6
nodeB.value = @6;
nodeC.value;           // <- 4 + 6 = 10

上面是官方的描述和例子,实际上 combine 操作就是nodeC的值始终等于nodeA + nodeB

combine

实现 combine 的边叫做EZRCombineTransform,同时有一个EZRCombineTransformGroup作为处理器,它持有了所有相关的边,当数据经过EZRCombineTransform时,交由处理器将所有边的值相加,然后继续发送。

zip

拉链操作是这样的一种操作:它将多个节点作为上游,所有的节点的第一个值放在一个元组里,所有的节点的第二个值放在一个元组里……以此类推,以这些元组作为值的就是下游。它就好像拉链一样一个扣着一个:

EZRMutableNode<NSNumber *> *nodeA = [EZRMutableNode value:@1];
EZRMutableNode<NSNumber *> *nodeB = [EZRMutableNode value:@2];
EZRNode<EZTuple2<NSNumber *, NSNumber *> *> *nodeC = [nodeA zip:nodeB];

[[nodeC listenedBy:self] withBlock:^(EZTuple2<NSNumber *, NSNumber *> *tuple) {
  NSLog(@"接收到 %@", tuple);
}];
nodeA.value = @3;
nodeA.value = @4;
nodeB.value = @5;
nodeA.value = @6;
nodeB.value = @7;
/* 打印如下:
接收到 <EZTuple2: 0x60800002b140>(
  first = 1;
  second = 2;
  last = 2;
)
接收到 <EZTuple2: 0x60800002ac40>(
  first = 3;
  second = 5;
  last = 5;
)
接收到 <EZTuple2: 0x600000231ee0>(
  first = 4;
  second = 7;
  last = 7;
)
 */
zip

zip 的数据结构实现和 combine 如出一辙,不同的是,每一个EZRZipTransform都维护了一个新值的队列,当数据流动时,EZRZipTransformGroup会读取每一个边对应队列的顶部元素(同时出队),若某一个边的队列未读取到新值则停止数据传播。

switch

switch-case-default 变换是通过给出的 block 将每个上游的值代入,求出唯一标识符,再分离这些标识符的一种操作。我们举例一个分离剧本的例子:

EZRMutableNode<NSString *> *node = [EZRMutableNode new];
EZRNode<EZRSwitchedNodeTuple<NSString *> *> *nodes = [node switch:^id<NSCopying> _Nonnull(NSString * _Nullable next) {
  NSArray<NSString *> *components = [next componentsSeparatedByString:@":"];
  return components.count > 1 ? components.firstObject: nil;
}];
EZRNode<NSString *> *liLeiSaid = [nodes case:@"李雷"];
EZRNode<NSString *> *hanMeimeiSaid = [nodes case:@"韩梅梅"];
EZRNode<NSString *> *aside = [nodes default];
[[liLeiSaid listenedBy:self] withBlock:^(NSString *next) {
  NSLog(@"李雷节点接到台词: %@", next);
}];
[[hanMeimeiSaid listenedBy:self] withBlock:^(NSString *next) {
  NSLog(@"韩梅梅节点接到台词: %@", next);
}];
[[aside listenedBy:self] withBlock:^(NSString *next) {
  NSLog(@"旁白节点接到台词: %@", next);
}];
node.value = @"在一个宁静的下午";
node.value = @"李雷:大家好,我叫李雷。";
node.value = @"韩梅梅:大家好,我叫韩梅梅。";
node.value = @"李雷:你好韩梅梅。";
node.value = @"韩梅梅:你好李雷。";
node.value = @"于是他们幸福的在一起了";
/* 打印如下:
旁白节点接到台词: 在一个宁静的下午
李雷节点接到台词: 李雷:大家好,我叫李雷。
韩梅梅节点接到台词: 韩梅梅:大家好,我叫韩梅梅。
李雷节点接到台词: 李雷:你好韩梅梅。
韩梅梅节点接到台词: 韩梅梅:你好李雷。
旁白节点接到台词: 于是他们幸福的在一起了
 */

分支的实现几乎是最复杂的了,node首先通过EZRSwitchMapTransform边连接一个nodes下游节点,并且初始化一个分支划分规则 (block);然后nodes节点分别通过EZRCaseTransform边连接liLeiSaidhanMeimeiSaidaside下游节点,并且每一个下游节点存储了一个匹配分支的key(也就是例子中的“李雷”、“韩梅梅”等)。

node发送数据过来时,由EZRSwitchMapTransform通过分支划分规则处理数据,然后将每一个分支节点通过 hash 容器装起来,也就是图中的蓝色节点case node,这个例子发送的数个消息最终会创建三个分支;在创建分支完成过后,EZRSwitchMapTransform向下游继续发送数据,在数据到达EZRCaseTransform时,该边会监听对应的case node(当然前提是匹配)而不会继续向下游发送数据;然后EZRSwitchMapTransform会继续改变对应case node的值,由此EZRCaseTransform就接收到了数据改变的通知,最终发送给下游节点,即这里的liLeiSaidhanMeimeiSaidaside

笔者思考了一番,并没有找到必须使用case node节点的充分理由,可能是疏漏了某些细节,希望理解深刻的读者在文末留言。

五、代码细节及优化

在源码的阅读中,发现了几个有意思的代码技巧。

自动解锁

- (void)_next:(nullable id)value from:(EZRSenderList *)senderList context:(nullable id)context {
    {
        EZR_SCOPELOCK(_valueLock);
        _value = value;
    }
    ...
}

EZR_SCOPELOCK()宏的出场率相当高,直接查看实现:

#define EZR_SCOPELOCK(LOCK) /
EZR_LOCK(LOCK);  /
EZR_LOCK_TYPE EZR_CONCAT(auto_lock_, __LINE__) /
__attribute__((cleanup(EZR_unlock), unused)) = LOCK

可以看到先是对传进来的锁进行加锁操作,后面关键的有句代码:

__attribute__((cleanup(AnyFUNC), unused))

这句代码加在局部变量后面,将会在局部变量作用域结束之前调用AnyFUNC方法。那么此处的目的很简单,看一眼这里的EZR_unlock干了什么:

static inline void EZR_unlock(EZR_LOCK_TYPE *lock) {
    EZR_UNLOCK(*lock);
}

具体的宏可以看源码,此处只是做了一个解锁操作,由此就实现了自动解锁功能。这就是为什么要用大括号把加锁的代码包起来,可以理解为限定加锁的临界区。

虽然少写句代码的意义不大,但是却比较炫😁。

分支预测

经常会看到类似的代码:

if EZR_LikelyNO(value == EZREmpty.empty) {
    ...
}

EZR_LikelyNO系列宏出场率也是极高的:

#define EZR_Likely(x)       (__builtin_expect(!!(x), 1))
#define EZR_Unlikely(x)     (__builtin_expect(!!(x), 0))
#define EZR_LikelyYES(x)    (__builtin_expect(x, YES))
#define EZR_LikelyNO(x)     (__builtin_expect(x, NO))

可以看到实际上就是__builtin_expect()函数的宏,!!(x)是为了把非 0 变量变为 1 。

我们知道 CPU 有流水线执行能力,当处理分支程序时,判断成功过后可能会产生指令的跳转,打断 CPU 对指令的处理,并且直到判断完成这个过程中,CPU 可能流水执行了大量的无用逻辑,浪费了时钟周期。

简单分析一下:

1 读取指令 | 执行指令 | 输出结果   (判断指令)
2           读取指令 | 执行指令 | 输出结果
3                     读取指令 | 执行指令 | 输出结果

假设一条指令的执行分为三个阶段,若这里是一个分支语句判断,第 1 行是判断指令,在判断指令输出结果时,下面两条指令已经在执行中了,而判断结构是走另外一个分支,这就必然需要跳转指令,而放弃 2、3 条指令的执行或结果。

那么怎样保证尽量不跳转指令呢?

答案就是分支预测,通过工程师对业务的理解,告知编译器哪个分支概率更大,比如:

if (__builtin_expect(someValue, NO)) {
    //为真代码
} else {
    //为假代码
}

那么在编译后,可执行文件中“为假代码”转换的指令将会靠前,优先执行。

后语

EasyReact 将图论与响应式编程结合起来表现非常好,将各种复杂逻辑都用相同的思维处理,不管从理解上还是使用上都非常具有亲和性。

不过 EasyReact 作为美团组件库中的一个组件来说是很合适的,但是如果作为一个独立的框架来说却显得有点臃肿了。

作为一个普通的开发者,可能更多的想如何高效且快捷的做一个框架,毕竟少有团队拥有美团的技术实力。比如框架依赖了 EasySequence,这个东西对于 EasyReact 来说没有太大意义,弱引用容器也可以用NSPointerArray替代;EasyTuple 元祖的实现有些复杂了,如果是个人框架的话建议使用 C++ 的 tuple;队列、链表等数据结构也不需自己实现,队列可以用 C++ 的queue,链表用 Objective-C 数组或 C 数组来表示也更加轻量。

这种从公司剥离的框架总是会有很多限制,比如公司的代码规范、类库使用规范,肯定远不及个人框架的自由和随性。

在 EasyReact 中也体会到了一些设计思维,从代码质量来说确实是上乘的,阅读过程中非常的流畅,很多看起来简单的实现,细想过后能发现令人惊喜的作用。

整体来说,收获颇丰,给美团技术团队点个赞👍。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