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育儿

育儿随笔

2017-10-12  本文已影响0人  阿栗和你一起读书

国庆在家带娃,闲时找到一本书—《好妈妈胜过好老师》。初看这本书名,我是排斥的,似乎特别像街边书摊上的心灵鸡汤文。因为很多大咖推荐,我试着先读了电子版,惊奇地发现里面的内容非常实用。现在很多育儿书籍都推崇国外思想,但是甚少有书籍如此详细的记载应试教育下的孩子如何适应。尹老师详细记录了女儿的成长与教育经历,里面渗透着先进的育儿方式。以下拿出两篇来谈谈。

打针

一出生,小孩就要打各种疫苗。小一点的时候还好,打完一针,哭完就忘了。现在大了打针免不了闹一场。尹建莉老师给出了几条建议。

1、平静自若,不要表现出焦虑。如果大人首先一脸焦虑,孩子就会觉得问题严重,会吓到他们。

孩子的大脑有着“镜像神经元”,父母焦虑生气,孩子会像镜子一样反映出来。孩子是最会察言观色。他们通过眼睛敏锐地察觉到父母的情绪变化,并做出判断。如果父母焦虑,他会意识到打针是危险的。如果父母愉悦,他会认为打针与其它事件没太多不同。

2、对于为什么要这样做,要用孩子能懂的语言向他说明。比如告诉孩子现在生病了,需要打针,打针可以治愈,不要以为孩子不懂就不说。

告知就是尊重孩子。孩子与我们是平等关系。

平等,是虽然每个人都有能力和性格上的差异,却有权利享受同等的尊敬和尊重。—鲁道夫·德雷克斯

尊重使孩子更有勇气面对未知事物。

3、对孩子所要承受的痛苦如实相告,尽量不要夸大也不要过分缩小。比如许多家长带孩子打针时,为了消除孩子的紧张,就说“一点也不疼”,孩子上一次当后,就绝不肯再上第二次当;他们挑战困难的理性和勇气失去一次萌发机会,并且以后会不信任大人。

理解孩子的感受。试着帮他正确表达感受,不欺骗,不歪曲。描述情绪,接纳孩子。

4、激发孩子的勇气。儿童的忍耐力其实是惊人的,只要不吓着他们。给出一个合适的心理预期,他们多半能够接受一些似乎很困难的事情。同时也要给他们退路,不要让孩子为自己流露的“不坚强”感到羞愧。

孩子的“不坚强”“哭”都是正常的。这符合这个阶段孩子的特征,允许孩子软弱,是为了他能更好的前行。

5、绝不通过哄骗或收买的方式达到目的。有的家长通过“不打针警察就要来抓你”,或“吃了这药就给你买个遥控汽车”等方式达到目的,这是很糟的。哄骗和收买只能解决一时的问题,并不能真正缓解孩子的紧张,还有碍他们的道德发育。

用惩罚或者奖励来刺激行为,只会让孩子在乎外部环境,而不遵从内心,逐渐丧失自我约束的能力。

圣诞老人

尹老师在每年圣诞节的时候都以圣诞老人的名义给孩子送礼物,这样的礼物送了十几年。

里面有一句话,让我感触颇深“孩子不是为了长大或成功、成才活着,孩子首先是为童年而活着。我们要让自己的孩子有过做天使的经历,不要让他生来只能做没翅膀的凡人。”

虽然后来,作者孩子长大后,也知道圣诞老人根本不存在,但是“圣诞老人”每年都来的意义不在于礼物本身,而在于这份惊喜,惊喜是另一层更有价值的享受。父母给孩子创造了一个童话,孩子在里面保留童真、幻想,同时感受到父母深沉的爱!有了这样紧密的联结,还会为亲子沟通发愁吗?

这个故事让我想到一个美国电影《美丽人生》。此片以德国法西斯捕杀犹太人为背景,讲述年幼的孩子并不知道自己处在这样的环境中,慈爱的父亲为了不让孩子幼小的心灵存在战争的阴影,便谎称他们是在做一个能赢取积分获得真正坦克作为奖励的游戏。很多年后他才明白原来当时是父亲用自己的生命换来了他的美丽人生。

孩子就该让其插上想象的翅膀,有一个自己的童话梦想。

两篇文章看似简单,但是如果要做到“看见孩子,看见自己”着实不容易。育儿的路一直都是任重而道远。这一路是孩子的成长,也是父母成长。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