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幼仪欲再婚,忐忑地写信给儿子征求意见,竟得到这样的暖心回答
张幼仪自1922年与徐志摩离婚后,就一直孤身一人抚养着儿子徐积锴。父亲徐志摩去世时,徐积锴年仅13岁。在张幼仪的培养下,徐积锴和舅舅们一样学贯中西。1939年,大学毕业后,21岁的徐积锴与张粹文完婚后,育有三女一子,并于1947年携妻儿赴纽约科技大学留学,攻读土木工程专业,此后全家定居美国。
徐积锴离开中国时,张幼仪仍然居住在上海法租界的洋房里。随着国内局势的动荡不安,张家所有兄弟姐妹都离开了中国,除了大哥、七弟、大姐和三妹外,最后都辗转到了美国加州定居。1949年4月,张幼仪和四妹一起离开上海,选择了在香港定居。
来到香港后,张幼仪开始了新的生活,感情上也有了着落,一位医生走进了她的心。这位医生名叫苏纪之,比张幼仪小三岁,与太太离婚后,独自带着四个十来岁的孩子,租住在张幼仪家楼下。有个朋友见两人都是单身,就有意凑合他们俩,两个人便也日久生情。
其实,张幼仪对医生这个职业是有着特殊情感的,这主要是因为她的父亲是一位宅心仁厚的医生。这点,苏纪之和张幼仪的父亲很像,在这个男人身上,张幼仪似乎能找到父亲的影子。要问张幼仪爱不爱他,没法说清楚,用张幼仪在其口述自传《小脚与西服》里的话来回到最合适,她说:“我嫁他的时候,心里这么想,我能不能为这个人做什么?我有没有能力帮助他成功?”这样看来,更像是两个都受过伤的人,抱团取暖,给彼此慰藉。
苏纪之向张幼仪求婚了,张幼仪心里是答应的,但婚姻大事,她自己尚不能做主,还得征求各方意见。因为张幼仪里骨子里就是个传统女人,她一直把“三从四德”铭记于心,“未嫁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可不能忘。俗话说“长兄如父”,虽然父亲不在了,但还有哥哥们,他们的话便是父命。更何况自己还是一个寡妇,理应听从儿子的意见。于是,张幼仪开始写信给二哥、四哥和儿子阿欢。
四哥张嘉璈从澳洲来信说:“让我考虑考虑。”二哥张君劢也决定不了,今天回电报说“好”,明天又回电报说“不好”,后来还告诉妹妹要尊重自己的内在感受,回信说:“兄不才,三十年来,对妹孀居守节,课子青灯,未克稍竭绵薄。今老矣……此名教事,兄安敢妄赞一词?妹慧人,希自决。”张幼仪也能猜到这两位哥哥的心思,他们都觉得愧对自己,当年不应该把自己许配给徐志摩,所以这次也就不好再表态。
她就把唯一的希望就寄托在了远在美国的儿子身上,张幼仪忐忑地等待着儿子的回信。她心里也没底,她不知道儿子赞不赞成自己再婚,喜不喜欢这位继父。但她内心又确实不想错过苏纪之,不想留有人生遗憾,毕竟苏医生是她值得托付后半生的另一半。令人高兴的是,阿欢给了母亲暖心的回答,他在信中说:
母孀居守节,逾三十年,生我抚我,鞠我育我,劬劳之恩,昊天罔极。今幸粗有树立,且能自瞻。诸孙长成,全出母训……综母生平,殊少欢愉,母职已尽,母心宣慰,谁慰母氏?谁伴母氏?母如得人,儿请父事。”
从信中就能看出徐积锴赞成母亲再婚,相信母亲的选择,张幼仪悬着的心也落下了。
有情人终成眷属。1953年8月,两人在日本东京银行大街的一家大酒店里,举行了一场盛大隆重的婚礼。婚礼上,53岁的新娘脸上,洋溢着少女般的幸福红晕。婚后,张幼仪和苏纪之日子过得平淡且幸福。直到1972年,苏纪之因肠癌先走一步,张幼仪才移居美国与儿子团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