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我的教育笔记——扎裤子和背后的“仪式教育”
星期一的着装规定——白鞋,白袜、红领巾,校服。
班级一位掉三拉四的孩子,便常常受到“星期一”的困扰。不是忘记穿白鞋,就是忘记戴红领巾。班级的文明班级的扣分,绝大部分都葬送于他的星期一的“健忘”。找他谈话,他的态度倒是诚恳:老师,对不起,我忘记了,您把电话给我,我打个电话,让妈妈送来。一边说,一边低下头。见状,我也不好批评了。其实,批评和挽救,也无济于事,学校认真的值日生们,早就把分扣了。
不仅仅是忘记。他还有一个说大不大,说小不小的毛病:学校规定,升旗礼的时候,孩子们要统一将上衣扎进裤子里,而他,却每次都做不到。多次提醒他,他当场“哼哼”两声,也是很爽快地将上衣扎进裤子,但我一转身,他就将上衣拉出来,依旧如故地放在外面。问他为什么?他也说得我哑口无言:老师,这衣服扎进裤子,烙得疼呢,我的皮肤有些过敏。
起始,我有一些不明白,有些为我的学生叫不平,为学校一些不开放的死规定不满——升一次国旗,为啥弄得学生像打仗一样,整装待发、衣履齐整。尤其要命的是,大热天,还需要把上衣扎进裤子里,肌肤上贴一块厚厚的布料,岂能不烙得难受?这样的结果,让家长难受,也让孩子难受——每个星期一,学校的门前,就堆满了送白鞋子的家长,蔚为壮观,因为孩子们总是丢三落四,不是忘记了穿白鞋,就是忘记了带红领巾。文明、优秀班级的评比,其中的项目就包含着升国旗的着装,关系到“优秀班级”的评比,班主任和孩子能不重视?可惜,又偏偏力不所逮,难以做好。
正好,在网上也看到了一段关于“升国旗”的视频:一所偏僻山区小学,每个星期,照常进行升国旗,雷打不动。一位背着书包的孩子,匆匆地奔向学校,正快到校门口的当儿,雄壮的国歌声响起了。这位小女孩,立刻停止了脚步,将书包放置于地上,肃立,然后举起小手,朝着自己学校国旗台的位置,敬起了庄严的队礼。镜头久久凝固在了这一刻,看着孩子在学校围墙外敬礼的剪影,我有一些莫名地感动。
翻看这所乡村小学的资料,才知道这所乡村小学背后的故事。学校十分注重爱国主义教育,十几年如一日,每个星期都进行升旗礼——天晴,在室外的操场进行,天雨,在室内进行。他们对孩子的着装没有统一的要求,但是要求孩子们必须戴上红领巾,衣服干净、整齐。几十年的升旗仪式,孩子们渐成习惯——无论是打扫卫生、还是走在校外,只要听到升旗礼的国歌唱响,孩子们都会停下,肃立、敬礼、唱国歌,成了乡村一道美丽的风景。
是不是举行升旗礼,就一定能让孩子具有爱国热情?我不确定。但是,我能确定的是,在这庄严的国歌嘹亮中,在这听到国歌声就停下来,肃立、敬礼的自发的行为和举动中,肯定有一些神圣的东西在孩子们的心灵里发芽、成长,肯定有一些爱国的情愫在这儿飘扬、流淌,这,正是这一所乡村小学升旗礼背后的教育意义。这样想来,我有些明白升旗仪式为什么要求穿白鞋、穿白袜、戴红领巾、扎上衣了。其实,升旗礼,就是一种“仪式教育”——从某个角度来说,仪式教育是必须繁琐、庄严的,也有所约束的。只有这样,仪式教育才能热烈、隆重、庄严,才能触动孩子的灵魂,引起生命的共鸣,启迪孩子的心灵,让他们的生命与伟大事物交汇在一起,从而形成长久的动力。才能深入内心,才能日积月累形成习惯,形成灵魂、生命的共鸣。
仪式教育的形式,某些时候,像宗教里固定、流传的仪式。譬如基督教的礼拜,会选择在环拱的教堂中举行,配以庄严的基督音乐,祷告、赞美、祝福。光礼拜的环节,就达十几项,过程繁琐、细碎。但是,恰恰这样的环境渲染、熏陶,这样繁复的过程,才能净化心灵、启迪心思,教人虔诚。仪式教育,当然不是宗教,但是形式设置却能借鉴宗教仪式,在日益浮躁、信息化碎片满天飞的今天,在德育教育说教为主,形式空洞的今天,还是会有不可小觑的作用。
有一段时间,网络、媒体争论为什么年味愈来愈淡了。联想到了“仪式教育”,窃以为,年味变淡的真正原因,还是“年的仪式”变淡了。如今的年,没有了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炸豆腐……没有了贴对联,踩高跷、舞龙灯,没有了三叩九拜地给老人家拜年,为先人祭祀,怎么会有年味呢?这些在年中穿梭的“仪式”,有着繁复的过程,但正是这种繁复、琐碎,却给人深刻的记忆,给人向往。而且,这些仪式,也会成为一种文化,在岁月中沉淀下来,传承下来。
当然,“年”中的仪式,自然有愚昧和落后的形式,但是,我们大可以扬长避短、摒旧扬新。就像我们目前教育中进行的“仪式”教育一样,大可以根据孩子心理,结合目前教育形式,采用现代化的教育手段方法,让“仪式教育”具有现代感、认同感,让孩子喜闻乐见、感同身受,从中得到心灵的启迪、道德的升华,灵魂的纯洁。
最后,我还是坚持让我的那位“掉三拉四”的孩子把上衣扎进裤子里。因为我觉得——这是仪式教育繁复过程中的一个环节,一个细节,但绝不是形式。仪式过后,他可以不扎裤子。扎裤子,看起来小,但是扎进去的,可能是一个对自己的约束,也是对国旗的一份敬重!仪式教育的意义就在此——它在氛围上,尽可能是宏大的、诗意的、庄严的、隆重的,但是每一个环节,尽可能都是细节的、繁琐的,这些细节的贯彻和执行,才能让心灵和行动产生和谐的共振,才能让德育教育既能仰望星空,脚踏实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