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让生活美好坚持写读书

广西师大我喜欢 | 一年读书300本

2017-02-10  本文已影响40人  郦无悔

中国的出版社成百上千,比较喜欢的,有广西师大这一家。
遇见的广西师大的书,都有说不出来的一种熟悉感,一种浪漫主义的情志,一种打心眼里的喜欢。

2017年第6周关键词:广西师大出版社

用一小时时间速读,用一生时间精读,这是无悔在2017年阅读的第29~31本书。

2017年第6周

留住手艺
盐野米松 (作者)

最近一两年,突然起了“匠人”或者“工匠”精神之旋风,看《留住手艺》这样一本书,就似乎很应时应影了~

作者笔下记录的都是日本的传统手艺,像是捕鱼用的鱼钩、不同的当地材料织造的布、木舟,等等。就如最后的推荐页上马未都写的那样,“多属小技,朴素真实”。

每一样的手工制品都是匠人手艺与自然的完美结合。边读边感慨,从前的人们,是如此在自然的充分利用着大自然的给予啊~~

做衣服的布就有很多种,用藤蔓的丝织出来的布叫葛布,芭蕉树的丝、椴树的布,也都可以拿来做布成衣。如果去日本的石表岛旅游,可以去那里的染织作坊参观如何用传统的手法来纺织芭蕉布。读书读出来一个比较独特的当地体验,也是意外之喜。

书中介绍的手艺匠人们绝大多数都是自己到山上到树中去寻找最适宜的原材料,这与日本的寿司之神二郎每天清晨就去市场采购最好的寿司原材料,如出一辙。

在这种行为的背后,又是怎样的一种心理与精神?究其本源,必与认知有关。迁移对比一下,做板蓝根的中药企业,会不会为了做出最好的板蓝根,而踏遍每一处中药材产地,并按照自己制定的标准要求挑选出认为是最优的板蓝根中药材呢?世界是平的,未来是湿的,产品这东西,是真真的愈加只看口碑与疗效,不看广告。

书中描写一位手编工艺师,名为长乡千代喜,手艺为编筐啊、篮子啊之类的编制用具,还编鞋套。书中写了一段进山找编鞋套用的藤条,偶遇大松茸茹:

正当你用柴刀一根根地砍蔓条的时候,突然觉得脚下软软的,低头一看,原来是踩到了大大的松茸茹,而且还是好几个.......用荷叶包起来,放在地炉的炭灰里蒸烤,然后用它下酒,味道真是鲜美极了。

边读边流口水边各种羡慕嫉妒恨。

盐野米松是一位严格的“听写者”,就是听写采集这些手艺人,文字里不夹杂任何一丝自己的评论。除了著书,他还以高中生为对象,办“听写训练班夏令营”,内容就是让学生们去采写手艺人。

孩子们在这个夏令营中受到的不仅仅是创作方面的教育,更有意义的是他们通过自己的采写了解了一种手艺和一种生活,丰富了他们的人生,有的甚至还因此选择了当手艺人的道路。

对比中国,不知是否也有这样的有心人,让青少年与传统手艺零距离,让他们亲身感受和体验手艺的美好,与传承的价值。对了,盐野米松出的近二十本关于手艺人的书里,有一本是关于中国手艺的书,名为《中国的手业师》。

书翻完后总是有种惆怅的情绪,手艺的消失是时代前移的必然产物,不知还会有多少是在绝迹了之后才追悔莫及,不知还有多少是还没有被记录下来就已经消失绝迹。

敦煌之旅
陈舜臣 (作者)

这一本书,已经有40多年的历史了。在书中,瞥见到40多年之前的敦煌。虽然从没亲眼见上一见敦煌的石窟,但是却边翻着书总是不禁边想,现在的石窟是什么样子了呢?

《敦煌之旅》就像一篇长长的游记,把一路的行程所见所闻所想记录在笔下。

前面用了几章来讲述到达敦煌之前的路途,并不时的插播进来多年前的林则徐被贬和更早之前的玄奘取经的情景。顺便知道了一下,玄奘当年是偷渡出境取经的,因为大唐不允许国人出境去国外溜达。

月牙泉

在书中见到了清澈的月牙泉。黄沙大漠,弯弯清泉,干旱不枯竭,风吹沙不落。不知现在还能否见到了~

作者对敦煌石窟中的壁画和雕像等做了大量的描述,看得不很懂,美学基础太差了,唉。

书里写了两个文物强盗:英国的斯坦因,因他将敦煌文物献给大英博物馆和大英图书馆的功绩,他后来被英国女王授予了"爵士"的称号。法国人伯希和,在王道士那里"买"下了约五千件文物,现大部分藏于法国国立图书馆。对此只能,一声叹息,唉~~~

红杉基金曾发过一个书单,里面提到了一本《谁在收藏中国》,希望未来能有机会翻到这本书,详细知道一些有关这两个文物强盗的故事,以及更多有关中国文物流失的文字。

~ ~ ~ ~ ~ ~ ~ ~ ~ ~ ~ ~ ~ ~

无知的游历
陈丹青 (作者)

陈丹青是个有名的画家,但这本书却是一本游记。题名虽然是无知,但书中却记下了大量的人文人物故居、博物馆名画名品等。

但是这本书留给我自己的印象不深,看知识性的游历作品,我还是推荐林达。一本《西班牙旅行笔记》,游历了西班牙又知晓了西班牙的近现代史,还有《带一本书去巴黎》,还有《一路走来一路读》。

这是QUOTES的分割线


The journey of a thousand miles begins with a single step.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 Lao Tzu (老子)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