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问反思:说服他人
- 我学到了哪个知识点?(原封不动地列出打动自己的知识点,并表明出处)
说服意味着如此有效地表达你的观点,以致让在该议题上未持立场的人将倾向于同意你的看法,而那些不同意你的人将被激励起来重新考虑他们自己的观点。来自《超越感觉:批判性思考指南》p246
- 我原来是怎样想的?(调出自己对此知识的已有认识)
说服他人,我觉得是这样:对于某个问题,有两个选项A和B,我选A,对方选B。我说服对方后,对方也选A了。如果对方说服我了,我也就选B了。
- 我原来的想法怎么样?(对比上一问答案和知识点,找出冲突,并化解冲突)
与第1问中的知识点相比,我发现了以下问题:
我的认识与知识点间的差异.png(1)(我的)非黑即白 VS (知识点中的)多种可能
就选项数目而言,我脑中的立场只有两个:同意我、不同意我。而知识点中有三个:同意我、不同意我、不确定。
好,重点来了,对于不同意我的立场,这可能只有一个,也可能有好多个,而我脑中只有一个。
(2)(我的)绝对说服结果 VS (知识点中的)相对说服结果
就说服结果而言,我的结果非常绝对:不是你服了我,就是我服了你。而在知识点中,说服结果有两种:对于“不同意我”的人,他们开始重新考虑自己的观点了,而不是直接接受我的观点;对于“不确定”的人,他们接受我的观点了。
(3)(我的)无努力方向 VS (知识点中的)有明确方向
对于说服,我只说了起点和终点,并没提如何实现说服他人。这其中的可能性就很多,比如一哭、二闹、三上吊。
而在知识点中,从起点到终点的途径十分明确,就是“有效地表达你的观点”。相比之下,高下立现。
- 我应该怎样想才对?(反思自己,更新认识,解释现象,关联其他)
(1)关联其他
只有A和B两个选项,这其实是一种逻辑谬误,是立场谬误中的绝对主义。就是非黑即白,非此即彼。而实际上,现实比这个复杂多了。
这也让我想到了《原则》中的第三条路思维,“几乎总是存在着一条你还没发现的有利道路,所以你需要不断找下去,直到找到它,而不是满足于最初对你显而易见的那种选择。”说白了,在你纠结于选A和选B而无法自拔时,一定要考虑到,肯定不只有这两个选项,还有第三个选项,而这第三个选项比眼前的这两个都好,自己只需好好找到它。
这也让我想到了我的课程。有学生请假,就是想说服我,让我同意他去做他认为重要的事。我认为我的课比他要去做的事更重要,也想去说服他让他回来上课。这个过程中,我们双方所做的都不是知识点中的说服,而是那种非黑即白的说服。
如果是用知识点的说服,学生的出发点估计是和我协商,或是想办法托人录制课程,目标是补上落下的课程。而我的说服,除了要影响这位要缺课的学生外,还要影响他以后对其他课程的看法,影响其他学生对此课程的看法,目标是让学生重新考虑自己的决定,让其他学生重新认识课程。
(2)反思自己
我的生活中处处需要说服,比如说服孩子去学习、去吃饭、去换衣服、去洗澡等,说服我老公多做家务,说服老人多运动,说服自己少吃点,但这都是我自己以前认为的说服,而不是知识点中的说服。所以我期待就变得过于高,一旦对方不满足期待,我就觉得超级沮丧。现在想想,我真是太强势了。
我的工作中也处处需要说服,比如说服学生及时、认真、不折不扣地做练习,比如说服领导按照自己的想法组织会议,比如说服研究生每日反思、用长期的眼光来做决定等。
同样,我也没有认真区分“对方”到底是不同意自己,还是不确定。如果是不同意我,那让他们重新考虑,那就是说服了,自己无需沮丧。如果是还没自己的看法(不确定),那再追求对方认可自己的想法,这是可以的。
- 我怎样才能用上它?(优化决策)
(1)说服前先听、先判断
先判断人家的立场,到底是同意我,还是不同意我,还是尚不确定。之后再对自己的说服结果有个合理期待。判断人家立场的前提是倾听,好好听人家是怎么说的。
(2)好好学习有效表达
一哭二闹三上吊,这估计有效,但这肯定不是最好的选择。最好的选择还是有效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在形成观点阶段,就有充分的依据,且这些依据是站得住脚的,如果不能,那就修正自己的观点。
在表达观点阶段,先说观点,再分条说依据。另外,真诚,这也是必杀器。
(3)适当放弃对自己观点的坚守
最重要的是,把自己与自己的观点分开,不死守自己的观点不放,如果发现对方观点真的值得考虑,那就得修正自己的观点,没啥丢人的,死守着错误的观点才丢人。我觉得一旦有与他人争执的冲动时,这就需要认真考虑对方的观点,而不是一味地觉得自己的观点是最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