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法成长励志读书

有时候,你需要一点盲目自信

2019-05-13  本文已影响0人  来是春初

也不说自己状态怎么样了,就直接说,我要开始写作了。

虽然之前每天写,坚持了一段时间,也应该有痛苦,但是停写了之后,发现我并没有一开始所期待的,“停下来可能会好一些”的状态,我觉得这和跑步一样,哪一天不想跑,就马上去跑,才是最有效的。

上一周复盘对自己说,只要没有写,只要没有结果,就是妥协,就是偷懒。我知道这也是在逼自己没有退路。

梳理这几天看书的一些笔记和思考。

1、

注意力等于事实。心理学的一个深刻现象,观察者偏见所起的作用像一个过滤器。

我不能 (  )我没有(  ),等于否认自由意志和主观能动性,凡事多往自身归因。

这里想起来陈海贤说,要去掉我们的应该思维。我来理解为,不抱有过高期待。其实也可以通过冥想来实现。现在越来越喜欢一个人长时间的跑步,能体验到也是一场冥想。

2、

想不清楚的问题,要记录下来,高频去想,就是在锻炼思考,总会在这个问题上认识更深刻。比如,我最近一年来都在回避思考孩子的视力问题,现在写下来,目前能做什么,接下来采用那种措施保护视力。这些都可以具体到每天到日程里。

一连串也牵出来很多问题,读书该怎么读,哪些需要当父母的重视,着重发展。比如,小学阶段养成运动的习惯,能亲身体验到运动给身体带来的愉悦。

我这里还想到,情绪的力量如此之大,陈海贤说是体内的大象,不要想着对抗,而是驱动它。要深刻明白,人的本性(多少年进化而来的生存本能)是战胜不了自我服务偏差的,对群体中的认同感和成就感的追求也是本性使然,我们对它有本能的条件反射,既然如此,就培养它。所以,要对当第一有执念。

我们对自己的亲身体验敏感,大脑最容易被这体验说服。如果我们曾体验到了,就能说服情绪大脑,情绪大脑认同了,就会有很大的推动力。

3、

如果你不知道一个东西,很大的可能性,是你也不知道你自己不知道他。如果逼着自己将一些不成熟的想法写下来,看着自己写的内容试着进一步拓展它们,就有可能在理性的道路上走得很远。

我觉得这一点我没有做好,之前写东西总是看读了一本书之后有启发就记下来,但是我不喜欢去看我写过的东西,不喜欢整理,而现在有一段时间不写,就像作者说的越不写越觉得没什么可写的。其实是没有刺激自己去思考。(因为没有写,就刺激不到)

这件事情上我觉得自己失去了一些盲目自信。不自我怀疑,像乐观者那样去行动,只有先行动,才会增加我们做成事情的概率。

以上,我决定对持续写作盲目自信。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