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别做正常的傻瓜-选择与幸福》
上一节我们讲解了财富与幸福的八个准则,这一节我们再来看看选择与幸福的八个准则,本节也是本书的最后一节。
幸福准则九:小奖不如不奖
一般人们总认为要让别人做点事情,就应该给他们奖励,不管多少,不论大小,有总比没有好,但其实不然。
请看以下测试:
某医院急需人献血,给出了两种献血方案:
A.无偿献血
B.每人每献200cc血补助10元
请问你在以上哪种情况下更愿意献血呢?
这两种方案的区别是:第一种是内在动力,第二种则是与经济利益挂钩。第一种方案中,无偿献血是一种公益行为,人们愿意在这个时候做点贡献,会自愿参加献血;而第二种方案因为有了物质激励,人们自然地会将献血看成是一件经济行为。一件事一旦掺杂了经济利益就很难回到原先做这件事的初衷了。内在动力容易被扼杀,让人感觉做这件事只是一个经济行为,尤其是奖励小的时候,人们会觉得不值得为这点小钱去做事,于是连原本不拿钱也愿意做的事情都不想做了。
幸福准则十:小罚不如不罚
如果用惩罚来避免某些事情发生,这个原则同样适用,即“小的惩罚不如没有惩罚”。
心理学家曾经在几个幼儿园做过实验,这些幼儿园通常在下午4点下班,所以老师们希望家长们都能在4点前把孩子接走,从而不影响老师们正常下班。但总会有家长因为各种事没能按时来接走孩子。
于是,心理学家要求幼儿园发布一条规定:对于超过4点来接孩子的家长,每超过10分钟罚款2.5美元。结果这个规定发布后,晚来的家长不仅没少,反面越来越多。很多本来不迟到的家长看到这个规定后觉得是一件很划算的事情--只需要花15美元就能让幼儿园帮自己多照顾孩子1个小时。有了惩罚之后,错误似乎被合理化了,家长也愿意花钱买迟到,而且觉得很划算。
人们做事往往是出于自己的内在动力,而一旦与奖励挂钩,就变成了一个经济交易。所以给小奖反而不如不给奖。惩罚也是如此,小的惩罚反而不如没有惩罚。
幸福准则十一:好事有选择不如无选择
我们在送礼的时候,经常会问受赚对象想要什么,总希望送到对方的心坎里,但这其实是不明智的。有两个原因:
1)让受赠对象选择,他们会觉得放弃哪个都不舒服,最后拿到哪个礼物都觉得不完美;
2)接受礼物的人往往会从经济利益角度来选择,而经济效用大并不一定会让他们更开心。
幸福准则十二:坏事没选择不如有选择
如果一定要对方接受一件他不太愿意接受的事情,要怎样才能把他的不高兴程度降低呢?如果让他自己选择,从两件不好的事情中选择一个,这会让他觉得是自己的选择,自己有掌控感。
比如,你想让你的孩子不看动画,去完成作业,你可以跟孩子商量:“宝贝,你是再看十分钟就去写作业,还是再看十五分钟才去写作业?”这样,孩子通常会选择十五分钟,觉得是自己的选择,因为承诺一致原则,孩子做出了选择就会服从自己的选择,而你也达到了想要孩子做作业的目的。
幸福准则十三:大中之小不如小中之大
人们常常忽视了送礼之道,认为只要送的礼物足够贵,对方就一定会喜欢,其实不然。在送礼的时候,一个礼物到底值多少钱虽然也重要,但并没有那么重要,你更要关注,是这个礼物在它所属的类别里是不是昂贵。送礼的时候,在一个不太昂贵的礼物类别中选择一个比较贵的礼物,要比在一个比较昂贵的礼物类别里选一个比较便宜的礼物收到的效果更好。
一般来说,在不太昂贵的礼物类别里选择一个最好的当礼物显得大方有礼。
幸福准则十四:有用的不如无用的
朋友结婚送钱是一种很糟糕的方式,朋友往往不会记得你送了多少钱,除非你送的数目足够大。同样,能吃掉的礼物会随着消化系统的结束而结束;能送掉的礼物可能最后转了一圈又被人送到了自己的手中;能扔掉的东西也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被淡忘。最好是送“四不掉”的东西:吃不掉、用不掉、送不掉、扔不掉的东西。这样的礼物最适合表达你的心意,也最容易让收礼的人产生愉悦之情。
比如你可以给朋友送一副他的画像,画像上要比朋友本人更漂亮或更英俊,画像吃不掉、用不掉、送不掉,也不太可能会被扔进垃圾桶。朋友可能会把它挂在一个显眼的位置,每当他看到这幅画像时就会想起你这个送画像的朋友。
幸福准则十五:说要的不如想要的
“说要的不如想要的”说的是要送别人很想买却没有理由买的东西,或者不好意思买的东西,有时这些礼物的价值虽不大,但其效果却是极佳的。
送礼的真正目的并不是使收礼人得到最大效用,而是为了使自己的地位在收礼人的心目中得到最大程度的提高,要想达到这个目的,就需要投其所好。
比如,你的朋友一直想去一家高级餐厅享受一顿晚餐,但由于他本身比较节俭,不舍得花这个钱。如果你送他一张那家高级餐厅免费券,他一定会很高兴。
幸福准则十六:公开的不如不公开的
公司给员工发奖金,是应该公开好还是不公开好呢?从管理透明,避免作弊来讲,这可能是好的,但从员工的开心来讲,公开还不如不公开。
一方面,人往往是过于自信的,他们一般会认为自己的能力比别人强,因而在工资水平不公开的情况下,他们也会认为自己比别人拿得多。这种过于自信会让他们产生一种满意感,因而对公司来说貤能起到安抚、稳定的作用。
另一方面,不公开也就没有比较,也就无从知道分配是不是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