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共鸣

正确的做事——读《张一鸣先生博客》有感

2022-11-04  本文已影响0人  故国三千里
换了头型,换不了心情

上周两项任务没有完成,分别是读书与写作、加班,之所以要“加班”,实际上是用办公室空无一人的安静环境,读书、写作、思考及工作。昨天下午过来,读了抖音创始人张一鸣先生的博客。读完之后印象最深的是三句话或者叫做概念,“延迟满足感”、“饥渴的三个层次”、“好的问题是一半的答案”。

“延迟满足感”,这是我第一次听到这个概念,百度一下才知道,意思和名字一样。越优秀的人自我要求越高,自我标准高显然是优秀的因,但看到已经是中国首富或者已经成为一个杰出的创业者心心念念的还是“延迟满足感”、读书、学习、反思、产品、沟通效率、准确、用户体验、管理......,还是觉得很震撼。这种体会在我的小圈子里、在我有限的努力体验中,都有所感悟、也坚信不疑。但看到一个站在我眼里、在社会普遍认知中,已站在山顶上的人,依然保持着这种每个人都可以做、都难以做的好习惯时,于我无疑是更大的激励。逾有成就的人,逾谦卑,因为他们的追求、他们的眼界,比我,比小富即安,比容易满足的人大的多。同生在天地间、同生在新中国里的新时代,如我真没有什么值得沾沾自喜、自我满足、足以称道的。

“饥渴的三个层次”,即便回头看了一遍,也没有完全记住。好在基本理解了。张一鸣将饥渴的动因分为三类:贪婪、成就感、好奇心;分别关注:瞬间的结果,持续的过程,远大的未知。对应三类人:卑劣的投机者,艰辛的攀登者,幸福的探索者。首先让我联想到孩子,我现在还不成功的教育几乎都是在努力让孩子成为成就驱动的、专注过程的、艰辛的攀登者。看了一鸣先生的感悟,用一句流行的话来说:自己格局低了。

其次,也是我现在正在思考的,我无疑在努力成为一个艰辛的攀登者。同时,我发现我周围,已经很少有人再“保持饥渴”了,寻找共鸣越来越难,只偶尔在朋友圈中还能看到。这个问题已经折磨我些日子了。我确定不了原因是什么,现象是曾经比我努力很多的他们,都不愿意看我所传递的“鸡汤”和“说教”。第一次给我的建议是,少“说教”,觉得好发到群里就行了,别说别的;第二次给我的建议是,少发鸡汤。即便我在努力减少说教、将说教改成自责。“一个公司最强的敌人是什么?韦尔奇说,是“坦率”。深表认同。幸好,坦率是可以培育的。”现学现用,引用张一鸣先生的又一句话以感谢朋友考陈的坦率。

我的纠结是:其一,善意的传递正能量如果是对的,那为什么大家都不接受?如果是不对的,那么作为接受过多年教育,从小吃苦长大,现在吃穿不愁没有安全压力的我们这代人,难道接受好的东西的胸怀和能力都没有了么?是社会不堪了,还是人类退步了,亦或是我的圈子小了?其二,我的表达到底是因为我缺乏归属感和价值感的外显,自己没做到就急急忙忙的表达出去;还是像我认为的那样,在书中发现了一个个共鸣、“宝藏”,大有“朝闻道夕死可矣”的快感,迫不及待的与朋友们共享,以帮助别人,后来也被自己理解为“明明德,道布施”。

我对于他们不解的是:他们不接受是因为不想让我揭开精神胜利法下的自我妥协,怕我唤醒他们或者被迫成为听众的其他人的伤疤;还是以一个局外人的身份,以比我更高的角度,唤醒一个“只说不做、说也毫无意义或者价值、可能还有所就要”的执迷者呢?

我知道的是那一刻,我自己是相信的,我是真诚的,出于善意的,想把好的东西分享给他人。我只是想找到一些共鸣,以帮助自己坚持。既想着利他、也想着利己。如果结果事与愿违,那正如告诫我的人所说,毫无意义。那么我会成为什么,继续的努力的成为艰辛的攀登者,努力用我的“行”偿还我的“说”欠下的内债、外债。还是忘记饥渴?我现在找不到同类,恰恰说明我的想法超出了我的现实,支撑现实的不只是观念,还有行动。如果听众不接受,那么说就失去了意义。暂且不纠结说是正确的事还是错误的事,把精力放在如何能够正确的说上。有一句是对的“行动是最好的表达”。坐而论道,错的不是论、也不是道,是坐。最接近结果的是行动,最能提高行动效率的是方法,最能提升方法水平的是认知,所以对道的认知、方法、行动是结果之前、按照固定次序的串联,没有行动就一定没有结果,没有方法,结果出来的慢点,没有认知结果可能是错的。追求至善,缺一不可,只能拥有一样,那就只能选择行动,对我来说,短板也在行动。

如何行动?“人心惟危,道心唯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做正确的事,正确的做事。如果不知道什么是正确的事?那就做好眼前事、当下事。如果不知道怎么正确的做事?那就“行为不得,反求诸己”,读书、思考、实践,拜问题为师,努力做到困而知之。如果别人不理解我,那就“反求诸己,推己及人”,无处倾诉就写出来,无人交流就一个人在办公室,锻炼口才。感谢困难、感谢苦恼、感谢矛盾,他们是最好的老师。有困难是因为我的能力不足,有苦恼是因为我的认知不够,有矛盾是因为我的能力、我的业满足不了我的心、我的需求,所以持续正心、诚意、修身、敏于事、事上练。皆以修身为本,好好做自己,就是我现在认知下的目标、追求、信念甚至信仰。知行合一,吾将无我,万事皆备于我。

“好的问题是一半的答案”。这让我印象比较深的是第一次写西南专题会汇报材料,对标分析、剖析问题、原因,制定针对性措施。后来就是当指导组组长“指导”写对照检查材料时的问题与剖析,当时用了个由表及里的解释。弄清楚现象、问题、原因之间的关系,对我们有条理的表达、有思路的做事很重要。“好的问题是一半的答案”,这个“问题”应该是原因,是未及预期的现象背后的原因。譬如上述,我得不到想要的结果,此问题非彼问题,我的认知不够、行动力贫穷是“矛盾/问题/未及预期的结果”背后的原因,我读书少是认知不够的原因,自控力差、惰性强是行动力贫穷的原因,由表及里,抽丝剥茧,找到自己可以立刻改正、马上执行的那个主观问题,那么问题实际上已经成为了措施、办法,行动了就有结果、就是答案。

第二条感触的结尾写高了,第三条接不上,暂且留一个蛇尾,待读书、思考、实践之后再来完善。

一个努力的人是最不应该受到指摘的,他的行为反应出他的热情、他的品德。在我们身边,在历史的长河中淹没的,都不在少数,从汇报上、从价值感上,大概率会好于不努力的别人,一定好于不努力的自己,然而他们的努力依然未必得到应有的、足够的回报。因为,努力本身也有高低之分,也有方法的讲究。做正确的事,正确的做事,从内容+形式、战略+战术上,给了我们答案,为其是,才能效率最高、效果最好。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