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影视曲漫简书电影院

人生如电影,余味定输赢

2017-10-29  本文已影响19人  苏木的小世界

导演小津安二郎有一本书叫做《豆腐匠的哲学》。他是个一辈子执著于本行的职人,从不旁逸斜出。

他说”人生和电影一样,都是以余味定输赢的。最近似乎很多人认为动不动就杀人,刺激性强的才是戏剧,但那种东西不是戏剧,只是突发事故。”这话说得很在理。我们现在看他的电影,依然觉得韵味无穷,处处会心。

可是到了中国,“匠人精神”却被各路营销给玩烂了。做家具的说自己有匠心,做鞋的说自己有匠心。真正的工匠精神是流动的水,静默而缓慢。以时间的维度来看,一万小时只是起步价,十年才刚刚好跨越初学者的门槛,需要天长地久的积累和不断的精进,不是有些皮毛功夫就可以称之为工匠的。

华人导演当中,我曾经比较喜欢,能够坚持自己美学风格,追求极致,不像市场妥协的导演一个是侯孝贤,一个是贾樟柯。

侯孝贤改天专门写个长篇专门来说说他。看过很多他的传记,印象比较深的一个片段是,有一次在戛纳颁奖会场,侯孝贤站在人群的角落里,把评委会成员一个一个指给舒淇看。他告诉她,电影诞生百年,大家各有长处,但真正懂得电影的人,全世界也没几个,所以,你要相信你自己。侯导是一个孤独者,有其小小坚持。他在自己作品里埋下的密码,唯有懂得的人可以懂得,相视一笑,彼此洞悉。不要去计算他拍摄的《聂隐娘》之类影片的票房,它自有金钱丈量不到之处。

贾科长,最近有新片上映,正在聚光灯下。可是,二十年来,“科长”的电影变了,越来越国际,越来越抽象,可再也没有像小武、崔明亮那样土生土长、和你我同呼吸共命运的人物。

此次上映的《时间去哪儿了》就像是金砖五国宣传片+时间命题作文。历来集锦式、同题式的电影,成功者希。从题材上说,类似的梗在《十分钟年华老去》里就被玩差不多了,到现在也没人敢拍戈达尔那样只关注自我和历史的真正作者短片。

总体来说,俄罗斯的《呼吸》值得一看,只是有点意犹未尽。其他的从立意、手法到执行都平平无奇。有头无尾、有表无里。和《十分钟年华老去》相比较,无论在想象力的丰富度,抑或意蕴的深度,都很贫瘠。没有一部短片真正触及到时间予人的患得患失。都在争先恐后地披上一件件关怀、悲悯的外套。

时间的诗性是从它的内部生发出来的,而不是从外部赋予它的。电影工作者需要对时间这一抽象命题进行感性维度上的铺陈而不是煽情和镀上一层光晕。同样是表达爱情在时间中的流失,《十分钟年华老去》中妻子守着一桌盛馔,等着迟迟未归的丈夫,而墙上挂着他们往昔的合影,这静默的、几近单调的镜头,显然比《逢春》中的夫妻对白更富有张力与余味。

从电影史的角度来说,贾樟柯是当下中国最杰出的导演之一。他是一个在不断创作过程中还能不断地思考总结的一个人,包括理论水平和文学水准都很高。至今还记得《小武》、《三峡好人》带给我的惊艳,曾经有影评人说,”最真实的中国没有田园牧歌,没有仁义礼智,没有黄发垂髫,没有天伦幸福,有的只是强权下的集体沉默。”他的作品一直都是对中国近三十年来变迁的记录,他敢于描述真实的底层社会,他的镜头曾经对准过我们这个集体失语的国度。只是这一次,他让支持他的人失望了。

那个记忆中的贾樟柯已经渐渐远去了,或许,他正像他故事里的人一样,在岁月变迁之中,剥掉了自己新锐、凌厉、锐意、有力的外壳,留下了他愿意留下的部分。

也许,这也是宿命。慢慢的,我们都从轻薄豪华少年身,变成了背景狼狈的成年人。

时间,会揭示一切。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