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吃三篇(二)
二篇是吃相丑恶,这一篇是回忆叙事,从贫穷的中国普遍吃不饱的角度写莫言自己为什么吃相丑恶。由众写寡,从普遍的角度去说明,饿时哪还有人管吃相,只要有东西吃。以此来讽刺那些“装腔作势”的或身居高位的或富庶的人不知人间疾苦。
这篇叙事性强,可读性强,从文艺学上很好的用例子说明了,文学的社会性,文学的创作是离不开社会的环境,包括它写的内容都是关于社会。莫言所提到的七八十年代,有人吃煤块,有人吃豆饼致死,在现代看,这些完全不当食物,当时的社会环境处于全民皆饿的情况,这也说明文学也是人学的价值,阐明社会现实的同时,也是让后人能够忆苦思甜。
再后来生活好转了,农民知道饿的疾苦,也不敢铺张浪费,只那一次莫言吃肥肉,吃的是满嘴流油,就吃得再也不想吃了,这次已经是莫言吃相丑陋的雏形,饿的习惯让他珍惜或者是对粮食的贪婪的占有。
细想,这也是人之常情的事情,但是需要经历了那段贫穷和饥饿岁月的人才能有如此真切的感受,而那些没有经历过的人在写这段文字就有些苍白无力了。
当然莫言之后的日子好过了些,就像他说的那样肚子里有了油水,没了之前饥饿的感觉,吃饭的量不如之前大了,但是他还保留了吃相。
这也是揭露了一个普遍的现象,当人们已经满足了口腹,追求的东西包括在食物上都会讲究,吃好的穿好的,这方面不是说人会更高级一些,但是都会设法让自己更高级一些。日子越过越好,人也会相应的改变,不如之前淳朴了。到底莫言有没有表达这个想法我不知,这是我自己理解的。
初始莫言倒还愿意去迎合那些“虚伪”的人吃相优雅起来,不过再看到“那些小姐太太吃起来像河马一样”,似乎发现了什么不得了的事情,莫言也就恢复了吃相。
我能感受到里面的一起含义,要是和人性伦理学联系起来,人都是有劣根性的,无论装腔作势到多久,他都会时不时地暴露自己原本的面目,就像妖怪在照妖镜面前会现原形一样,而莫言则充当了照妖镜的角色。
主旨和内涵说完了,接着可以聊聊这篇文章的文学性。以第一人称的眼光,纪实性的文字,还有生活化的片段,幽默朴实的语言风格,在这方面莫言先生是真的厉害,既能让我感受到了那段饥饿贫穷的岁月,同时在描写那些吃食的时候,也能让我感受到食物的珍贵和香甜,细节描写把握得非常到位,有身临其境之感,文字也流畅,阅读酣畅。
总而言之,莫言先生是吃过苦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