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一个快乐的人(笔记)
一。不是要抛弃烦恼,而是要理解烦恼。
当你面对后悔、愤怒、失望、沮丧和不安的情绪时,
是因为没有掌握解决问题的正确思考方法,所以各种不满的情绪始终如影随形。
佛陀的思考法,首先是从理解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各种烦恼开始的。
①产生烦恼。
②烦恼的产生都有相应的理由。
③任何烦恼都有解决对策。
这就是佛陀的理性思考法。
佛陀将我们在人生中体验的这些烦恼称作“八苦”:
①人生道路上,生活本身就是痛苦;
②步入老年;
③生病;
④死亡;
⑤遇见讨厌的人;
⑥必须和相爱的人分离;
⑦所期望的事物无法得到;
⑧心灵不得自由。
不少人一直生活在“难以描述的烦恼”之中,这正是因为没能清楚地意识到自己心中不满的存在,所以每天都过得烦闷忧郁
在佛教世界中,人们常常认为痛苦的根源在于“执着”。所谓执着,就是拥有一颗“舍不得放手的心”。无论如何都不愿意放弃,深陷于愤怒、后悔、欲望等痛苦的心理状态中不能自拔。实际上,通过那些让人放下执着的修行法(“坐禅”或“内观冥想”,我们能够找到更深层次的原因。
佛陀的思考法就是一张简洁的处方:
①认识到烦恼存在的现实;
②理解其产生的原因;
③实践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烦恼”始于反应。“反应”源于“七大欲望”。
这七种欲望可以解释为:
①生存欲——想要活下去;
②睡眠欲——想要睡眠;
③食欲——想要进食;
④性欲——想要交合;
⑤懒惰欲——想要放松;
⑥感乐欲——想要体会听觉和视觉等感官上的快感;
⑦承认欲——想要被认可。
①我们都有“索求之心”。
②它会产生“七种欲望”。
③我们被这些欲望所动摇,产生反应。
④当这些欲望得到满足的时候,我们就会感到喜悦。
⑤欲望得不到满足的话,我们就会产生不满情绪。
这一过程不断重复,这就构成了我们的人生。
由“索求之心”构成的充满了喜悦、悲伤、失望、不满的人生,被佛陀比喻为“激流”或“奔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