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潭揽胜》再版志异传奇民俗美食传统技艺素材库人间烟火故园情怀

“下浒山”名称溯源考

2025-05-26  本文已影响0人  泗四坊方

一、名称演变与地域形成

下浒山原名可追溯至“浒山”,其作为自然庄落在历史上存续久远。早期因地理方位分为“上街头”“下街头”,下街头(下浒山)因临河而建,兼具人口聚集、商贸活跃(小作坊、小商品交易)及水上货运集散地功能,较上街头更为知名。1958年农村生产组织调整时,原浒山分为两个生产队:“浒山生产队”保留原名,其下游区域称“下浒(山)生产队”(含今五井组,1980年划出),此名称沿用至今。虽区域范围较小且早期文献记载有限,但其命名时间可追溯至久远的古代。

二、“浒山”的文字释义与地理印证

1. 文字溯源

“浒”之本意为“水边”,《诗经·大雅·緜》中“绵绵葛藟,在河之浒”即为此意。“浒山”之名贴合其地理特征:背靠羊破寨、西依马鞍寨、南对虎皮山与天罗岗,呈“三面环山、一面临水”之势,故名“浒山”,取“傍水依山”之意。

2. 同名地域参照

浙江慈溪市浒山区(原浒山所城)亦因“一边傍水,三山环围”得名,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定名,距今六百余年。两地命名逻辑一致,均以“浒”(水畔)与“山”(环围地貌)概括地理特征,可见此类命名方式在古代具有普遍性。

三、历史记载与民间传说中的“下浒山”

1. 文献佐证

北宋仁宗庆历年间(1041—1048年)始建的钓鱼寺,其记载中已提及“大沙河下浒山下游,青草塥上游”,表明“下浒山”作为地名至少可追溯至北宋。此外,结缘庵、泉响庵等古寺庙的历史传说亦频繁涉及“下浒山”,虽实体建筑损毁,但其地名承载的历史脉络清晰可辨。

2. 民间叙事

传说明太祖朱元璋行乞时乘船至钓鱼寺,因睡过头抵达行船终点“下浒山”,遂躺于沙滩呈“天”“子”姿势休憩,后成就帝业。此类故事虽属传说,却反映“下浒山”作为水陆枢纽的历史记忆,被赋予文化象征意义。

四、“下货山”异名辨析

《源潭区志》及当地部分传说称下浒山原名为“下货山”,此说值得商榷:

- 逻辑矛盾:若原名“下货山”,则上游“浒山”之名缺乏呼应;反之,“浒山”为上游主聚落,下游自然衍生“下浒山”,符合方位命名逻辑。

- 后称可能性:“下货山”或为后世俗称,因下浒山曾为水路运输终点码头,货物在此卸载,故以“下货”代指功能,实为“下浒山”之音转或俗写,非原始命名。

五、结论

综合文字训诂、地理特征、历史记载与民间叙事,“下浒山”之名当源自“浒山”聚落的方位分化:上游称“浒山”,下游因临河而兴、商贸繁茂,故称“下浒山”。其命名既体现古人“近水而居”的生存智慧,亦通过“浒”“山”二字凝练地理特征,兼具实用性与文化美感。“下货山”当为后世功能性别称,非其本名。此地名承载着水陆交通枢纽的历史记忆,见证了自然地理与人文活动的长期互动。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