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世上最快乐的事,是《我们仨》
在偶然间的一个下午,我翻开了杨绛先生的《我们仨》,这本书记录了杨绛先生一家的点滴往事,让我对亲情的重要性有了更深的体会。

01
原以为故事的开头,该是从杨绛先生与钱钟书的爱情故事开始叙事。
却不想此时下笔的杨绛先生早已92岁高龄,而他们的女儿钱瑗已到中年。
全书给读者表达了,珍惜与家人在一起的美好时光。 书中的序幕,由杨绛先生的“一个梦境”开始,杨绛时常在钱钟书面前抱怨“梦里钱钟书时常一声不吭的撇下杨绛自顾自的走”,而杨绛先生此时早已暗暗的上了“船”(暗指医院)。
暗示着杨绛先生对家人的不舍,也为后面钱钟书的离去做了铺垫。

02
书中的第二部分,杨绛先生用梦境的形式记录了她的“万里长梦”,讲述了一家三口在人生最后的阶段,如何相依为命,万般不舍。
此时的女儿因脊椎癌入院,丈夫钱钟书也躺在病榻上。 剩下杨绛先生一人来往三地,也暗示了往后的日子,只有杨绛自己走。

纵观全书,没有悲痛欲绝的词句,也没有撕心裂肺的呐喊。有的是“心上绽放一个血泡,像一只饱含热泪的眼睛”的字字深情,让人看得热泪盈眶。
如今的我们仨,只剩杨绛先生孤影随行。阴阳两隔的一家人,杨绛却只说“他们是走散了”。
杨绛没有一味地沉迷于悲痛中,经历过的悲欢离合、只有大起大落的淡定,这不禁让人长叹不已。
选择回忆那些,与丈夫、女儿相处的历历往事,这也许就是支撑杨绛先生的精神力量吧。
03
于是,在书中的第三部分,便有了以回忆录的手法,记录着关于这个小家的点点滴滴。
从杨绛与钱钟书两人1935年赴英国留学,在牛津喜得爱女,到如何陪伴女儿钱瑗成长,再到1998年女儿和钱钟书先生去世的世事无常。
杨绛先生在文末提到,“人世间不会有小说或童话故事那样的结局,人世间没有单纯的快乐,快乐总是夹带着烦恼和忧虑。人间也没有永远。我们一生坎坷,暮年才有了一个可以安顿的居处,但老病相催,我们在人生道路上已走到尽头了。”
即便到了垂暮之年,一人守着回忆与幸福的小屋,杨绛先生的一字一句,仍然处处洋溢着对丈夫与女儿的思念。
人生一世,抵不过百年。正如书中所说,人世间本就没有单纯的快乐,更没有永远。
可是许多人终其一生,都在追求着快乐和永恒。 而身处人海的我们,奋斗了大半辈子,又有多少人等到了亲人的离别才开始悔恨?
在生命的尽头,什么也摆脱不了血浓于水的亲情。 那些难以割舍的美好回忆,在往后的日子里会时常牵动着你的心畔。 谁都无法抚平岁月的无情,而我们需要做的是更加珍惜与家人团聚的时光。
不必追求永远,携爱相伴的我们仨,终将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