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接受知识的碎片化
接受知识的碎片化
以前看到过卢瑟福说的一句话: “一切科学要么是物理学要么就是集邮术。”当时马驴我的理解是,这里的物理学和集邮术都是比喻,科学嘛,要么是像物理学这样基于基本规律一点一点构建而成的,要么就是通过零散片段汇总起来(但不一定有层级推导)的。
最近马驴我就一直被碎片化困扰,各种方法尝试都不能彻底消除,真的是相当郁闷——突然间头脑中又出现了这句话。于是进一步感觉到,其实知识的整理梳理也是像这样的,本来就既有可以梳理完成的一部分,也有一些是不能梳理的、本质上就是碎片化的。在想到这一点以后,知识的整理方法总算是有了一大突破。
因此对于知识碎片化,我的基本观点是:接受即可,这是必然规律。
知识碎片化在移动时代已经是非常常见的现象了,而且很多人都在想方设法消除碎片化,提出各种整理术,祭出各种整理工具,目的就是彻底消灭知识碎片。当然,没有碎片的话,那就是『知识树』了,一个完全串接起来的知识网络,所有点都有所连结,不存在零散的片段。因为,知识连接起来以后,既方便记忆,又促进理解,所以消灭知识碎片一直是相当有诱惑力的目标。
消灭知识的碎片,常用方法就是通过一个知识树,将新的知识都串接在上面。比如使用思维导图,从一个个分类的基本点延伸出树枝,然后知识碎片都找到需要吸附的地方。
问题也就出现在这里!在呼吁消除碎片化的时候,有没有考虑消除碎片化的代价?还有没有考虑消除碎片化的可行性?
如果想要采用知识树消灭碎片化知识,那么就意味着所有遇到的知识都应该找一个『根』,没有『根』的话,串接就无从谈起。所以,如果我已经拿到了知识的碎片(这个是轻而易举的),比如衣服上某种污渍怎样洗掉。为了消除碎片化,我还要找到这个知识片段的『根』,大概也就是洗衣服理论,进一步找『生活技巧』理论,然后还要归类找更深层的『根』,比如说养生和生活平衡论??累不累啊亲?
所以我认为应该接受知识的碎片化。
就像前面说的那样,很多知识处于碎片状态是正常的,本质上就是零散的,根本就不能梳理起来,比如知道某种常见植物的名称啊,某种菜和某种菜不适合一起吃啊之类的,碎片就碎片呗,为什么一定要梳理出来呢?还有的碎片知识可能能够梳理出一个体系,但是没有必要,梳理以后没有增加任何价值,比如前面说的洗衣服方法,对绝大多数人来说就是『应该是碎片』的知识,碎片状态也够我洗衣服了,这样的知识梳理以后恐怕也没有什么额外的意义。
这样呼吁,原因之一是因为梳理是有代价的。梳理的工作,无论是时间还是精力还是心情都要消耗,如果对知识进行梳理只是为了消除碎片化,而梳理以后不会带来新的好处的话,没有必要梳理成体系。保留碎片状态就够了!
此外还因为要刻意减少关注面,很多知识要刻意避免梳理。就像很多呼吁减少关注内容的文章所说的那样,人的关注面尽量压缩到3点以内。超过这个量的话,通常顾不过来。所以我认为干脆把这3点以外的部分都『碎片化』就可以了,不花费精力专门去对这些多余的领域搞什么『知识梳理』,这些方面的碎片如果碎片状态就够用的话,让它们碎个痛快吧!用一个大箱子装起来就够了,需要的时候能找到就够了!不要专门花费精力去梳理这些没有用的内容,即使它们可以梳理也不梳理,更何况有些根本就无法梳理呢!
最后,有些知识本质碎片,或者基于现有条件不易梳理的话,也『大方地顺其自然』即可。比如在所重点关注的3个领域以内,需要专门花时间进行梳理,因为梳理的确是可以发现规律、找到灵感、促进理解、深入认识,在主攻的领域内梳理,是值得的。不过同样还有一些知识不能梳理,就大方地保存其碎片状态,当它们是这些领域的『集邮术』就好了!反正这些碎片,要么是本来就碎片的,要么是在未来可以串接到一起的,顺其自然,不需要强行梳理。
所以,在一定程度上接受碎片化,是有必要的。碎片也好,梳理也罢,总归不要被外在形式困扰,而忘记我们管理知识的本来目的是什么,不是吗?
// 作者 马驴哥,写于2015年8月18日17:2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