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写作十讲》

2018-03-13  本文已影响438人  肥玉兔

第一讲 评论的知识准备

一、多读书

1.读书为评论储备知识

2.读书积累评论的问题意识

3.读书培养评论敏感

二、多写作

1.写作培养评论语感

2.突破写作的心理障碍

3.积累评论分寸感

就像许多人赞赏的那种评论:公允而不中庸,执着而不自负,包容而不无原则,成熟而不圆滑,符合常理但不流于浅薄,智慧而非耍小聪明,幽默而不滑稽,深刻而不苛刻,感性而非情绪化,激情而非滥情,谨慎而不保守,冷静而不冷血,出人意料而又在情理之中。情理、法理、逻辑上恰到好处的调和,这就是评论的分寸。

三、多看新闻

1.培养时代感

2.训练评论思维

如果让我去评论这件事,我会怎么去评?

3.培养时事联系感

将不同新闻联系起来的能力,从看起来没有关系的新闻中寻找联系。

将近来一系列类似的新闻结合起来评论,增强自己观点的说服力。

四、怎样将理论应用到评论中

两个原则:

其一,最好不要照搬概念,而是要在理解和掌握后用自己的语言将理论表达出来。

其二,要使用理论工具去分析,而不是简单的罗列和炫耀。

五、培养积累资料的习惯

分类收集资料,建立资料库。

爱国主义、慈善捐赠、高考改革、审计报告、环境保护、网络民意、公路收费、公务员法、税收与宪政、年终评论、两会、富豪榜、公款吃喝腐败、乱收费、奥运评论、春运评论、房市调控、青少年体质、行政成本

六、对初学评论者的几个忠告

第二讲 评论的附加值

现在每天纸媒和网络生产出来的评论多如牛毛,在这信息海洋中,让人读你的评论总得有一个理由吧,凭什么读你的而不读别人的,你的总得比其他人的有可取之处,能让人收获一点儿东西,那就是你文章的附加值。

一、写评论要比读者知道得更多

评论,它也是新闻,它的新不是表现在提供事实信息上,而是观点信息、价值判断以及基于理性的分析而对未来发展趋势做出的事实判断。

二、建立政治人脉——向李普曼学习

三、亲自去调查——以“接地气”戒除键盘依赖

四、专业取胜——专注领域积累的优势

五、亲身经历讲故事——“我”的附加值

六、两会评论实践附加值

1.两会政治的知识附加值

《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一个人大研究者的探索》《全国人大制度研究》《代议制研究》

了解两会政治的议政特点,掌握人大开会的政治规律和政协会议的协商属性,反映两会的精神实质和核心内容。

2.多元渠道的信息附加值

第三讲 评论的表达效率

1935年8月,当时正在天津《大公报》工作的萧乾接受了总编辑张季鸾让他写一篇关于开学时勉励师生的社评任务。结果稿子没通过,不能用。萧乾从张季鸾办公室拿退稿时问:“张先生,学着写社评应该看些什么书?”张季鸾沉吟了一会儿说:“《佛经》。”张季鸾之所以向萧乾推荐《佛经》,主要原因可能就是让其学习文字的简练和浓缩。

一、公民表达的实用文体

服务于“最有效率地表达和最大限度地影响时事”

二、最短时间最快理解你的观点

文章要开门见山、直接地表达观点

三、切忌信马由缰的发散性思维

新闻评论的评论思维属于收敛性。体现在思维的集中,第一是集中于对象——也就是新闻事件,第二是集中于论点——也就是集中于对新闻事件的判断。

四、尽量少谈抽象概念

五、让人琢磨的不是好语言

1、语言应该是确定的,不能含糊其辞有歧义。

2、字词不能是鞥品安东,尽可能是用通俗易懂的报章语言。

3、句子结构 不应该过长,而应该短促有力。

六、精彩要体现在标题中

七、漂亮的开头迅速征服读者

如果新闻由头有足够的吸引力,那么直接饮用新闻由头就可以,一下子就能抓住读者的眼球;

如果新闻本身比较淡,就需要巧妙使用冲突、反差、悬念等引人注意的方式,用简洁的语言将你所准备的评论由头引出来。

八、评论的结构和节奏

第一段,缩写新闻和提炼新闻,控制在200字以内

第二段,亮出观点

九、表达效率,当然还要求出手迅速

十、表达效率让评论付出的代价

第四讲 评论的选题

《南方周末》的广告语是:在这里,读懂中国。我们这些以评论为业的人,在选题上也应该有这样的大视野、大关怀:将自己的选题与你身处的时代结合起来。在你的评论中,要能读懂中国。

一、选题就是对评论价值的判断

二、大时代的观念——将选题与时代结合起来

注重选题的意义

三、从你的选题中读懂中国

一个以评论为业的人,要把自己的评论使命与这个时代的使命结合起来,要有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呼应时代需求的责任感。把民主与自由的追求融入自己的评论关注中。

注重问题关怀意识

什么是意义?与外界发生联系并产生作用的一种描述。评论是一种公共话语。

在大转型的时代关注这个转变的过节与社会。

时下的中国正处在历史大转型的最后关键阶段,深处其中的每一个成员,都无可避免地成为这一历史的推动者,也无可逃遁地要成为这一历史的被触动者。因此,在这个转型中,这个国家的方向,所获得的进展、所遭遇的困顿、所影响的命运,是我们评论所要紧密关注、积极表达的话题。

四、新闻本位时代无法回避热点

五、有冲突的话题更有评论价值

六、追逐热点之外拓宽选题途径

七、带着问题意识,等待新闻由头

第五讲 评论的角度

一、角度不是迷信,角度非常重要

你的阅读、学习和经验所积累的认知水平,决定了你对某个问题只能认识到某种深度和高度,而不可能认识更深更高。

可以笼统地呼吁不要、可以赞美、可以批评反面典型、可以通过国外例子批评

二、新角度切入,提起对老问题的关注

三、小角度切入,让大问题有贴近性

30年的改革开放远远不是一马平川、高歌猛进的坦途,而是充满荆棘、仿徨、座痛和曲折的试错之旅。多难兴邦,黄难砺人,这是一个民族在点点滴滴的前进中战胜阵痴、超越自我、寻求救赎的伟大历史。30年后改革果实慢慢结出,30年的改革开放赋予了这个国家新的精神和新的灵魂,于是,北京奥运这个大舞台大事件,从物质到精神上全面展示着这个国家的进步。

写宏大和复杂主题的评论,一定要学会讲故事。仰望星空的时候,一定要先脚踏实地地从地上的故事讲起。

四、跳出思维局限——“无话可说”也是一种角度

失语,其实并不是无话可说,而是一种愤怒的状态。

五、见人之未见——在细节中寻找新的角度

评论的水平,另一个比拼就是对细节的关注,谁抓到别人没有注意到的细节,评论就成功了一大半。

六、寻找最能体现新闻价值的角度

七、不同角度分析问题的几个案例

第六讲 评论的观点与判断

关于评论写作的判断次序,一个资深媒体人是这样说的:一事当前,先问真假,再断是非,再说利害。这句非常精辟的话,基本上涵盖了评论中最普遍也是最重要的判断。先问真假,作的是事实判断。而“再断是非”和“再说利害”涉及价值判断中两种最重要的判断:是非判断和利害判断。

一、观点是对事实或价值的明确判断

判断,判,是分析和推理。断,时做出明确的结论。判断,就是对事物或事件进行肯定或否定,或指明其某种属性。

所谓事实判断,就是对事实本身做出的判断。价值判断,就是对某种价值观、情感、原则、道德、伦理、审美标准出发对事实作出的判断。

二、法律判断是一种事实判断

三、价值判断中最普遍的判断:是非判断

一事当前,先问真假,再断是非,再说利害。

1.简单的是非

对就是对,错就是错,不要含糊其辞,左右摇摆。

2.完整的是非

瞻前顾后,注重全面的思维。

3.深浅的是非

有些错误,虽然是个人犯下的,却有着深层次的制度原因,所以本质上是一种制度之恶。

4.比较的是非

如今官场盛行一种逻辑,就是为了营造“起码比过去有进步”的次优幻觉,喜欢把过去描述的一团糟。

5.现实的是非

制度是无法不顾国情而全盘移植的。

在这个层次上,现实的价值次序远高于逻辑想象和理论推演,评论家应把判断扎根于现实土壤中,而不是缥缈、理想的云端。

当然,尊重现实的逻辑,并非一味臣服于现实,如果不向“理想状态”迈进,只看“实然”而无视“应然”,社会就很难进步了。我强调“现实的是非”,是推崇一种在尊重现实中谨慎推进理想的进步观和改革观。既要仰望星空,更要脚踏实地,在脚下一马平川、没有陷阱的情况下,要保持仰望星空的理想,两者不可偏废。

6.辩证的是非

“穷人的无奈之恶”,从“恶”中看到“无奈”,从“容忍无奈”中看到“善”,这,秉持的就是辩证的是非。

7.反躬的是非

四、利害判断

原则:其一,要分清主观上的利害和客观上的利害。其二,要注意利害判断的边界和局限,不能对利害判断作出无限的推理。利害判断要言之有据,以事实为依据,而不能停留于利害本身的逻辑推演上。

第七讲 评论的思维

大爷挑了三个西红柿放到秤盘里,摊主说:“一斤半,三块七。”大爷说:“我就做个汤,用不着那么多。”说完去掉了个儿最大的那个西红柿。摊主迅速又瞧一眼秤:“一斤二两,三块。”正当我看不过去想提醒大爷注意摊主秤时,大爷从容地掏出了七毛钱,拿起刚刚去掉的那个大的西红柿,扭头走了。这就是逆向思维。

一、评论的批判思维

人性需要怀疑,因为人性是复杂的,人性是自私和幽暗的。歌颂人性伟大的任务交给那些宣传家和鼓动家们,时评家应致力于发现和揭露那些幽暗的一面,并不留情面地去防范和鞭策。只有这样,才能提升这个社会的整体道德水平,评论家应该就是这个社会的牛虹。

那些被赞美的事物需要怀疑,被捧上神坛的东西需要质疑,包裹着道德优势的人值得怀疑,喜欢把正义放在嘴里的人需要质疑,拿弱者和穷人说事的人需要怀疑。不是只批判强者,只批判制度,只批判别人,弱者也需要批判,个人也需要批判,自己骨子里那些劣根性和偏见同样需要反省和批判,不放过所有的恶,一切成为某种定论的东西都不能逃避质疑。这样的批判才算彻底,才是真正的批判。

二、经验思维:不能空谈抽象的事物

评论家要臣服于现实的逻辑和经验的知识,而不是进行纯粹的理论推导和抽象的逻辑推理。

三、不可不重视的求新思维

时评是新闻的一种,不是供人欣赏的花瓶。时评有两个功能,意识阐述理念,更新观念;而是推动事件的合理发展。视屏最大的特点就是公民化。

为避免成为新闻的配角和附庸,必须要有超越新闻的独立价值。

四、时评写作需要开放性思维

五、时评写作中常用的几种思维

1.跳跃思维

2.逆向思维

3.联系思维

4.归纳提炼思维

5.对比思维

6.辩证思维

7.发现思维

8.思维无定法

思维,归根到底是一种智慧。

六、时评写作需要警惕的几种思维

1.刻板思维

2.二元对立思维

3.愤青思维

愤青思维是一种捉摸不透的思维,他们是为了骂人而骂人,他们空有一腔廉价的道德义愤面缺乏思考问题的理性,他们乘持的是“反抗即是正义”、“革命即是无罪”的“文革”思维,“弱者永远代表正义”的民粹思维,“敢反对我就骂死他”的暴力思维。他们其实缺乏恒定的、独立的价值观。

4.极端思维

七、公共政策批评的三个思维误区

1.制度洁癖

2.根治预期

3.立竿见影的苛求

第八讲 评论的逻辑

网上有个笑话,将“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恶搞成“不想当厨子的裁缝,不是好司机”,搞笑之处就在于违反了逻辑同一律。评论中经常有这样的概念偷换。

一、一个典型的逻辑谬误案例

二、演绎推理

三、归纳推理

四、类比推理

五、评论中常见的逻辑谬误

1.以偏概全

2.推不出

3.假性因果

4.滑坡谬误

5.概念偷换

6.诉诸非逻辑

非逻辑的手段包括权威、民意、情感、无知、道德、沉默、比喻等。

7.反问谬误

8.稻草人谬误

9.虚假两难

10.复杂问题谬误

11.词语歧义

12.小众统计

13.实体化谬误

14.感觉谬误

15.烟幕谬误

第九讲 评论的理性

最应该警惕的就是符合你愿望的谎言,符合你想象的假消息。当一种传言非常符合你的愿望,或某个消息非常符合你的想象时,你要警惕了,有人在利用你的弱点。作为以理性为分析工具的评论人,一定要有“一事当前,先问真假”的理性,不能让自己偏爱消费冲突的弱点轻易被别人操纵和利用。

一、理性成为自我阉割术

爱国者的尖锐就是一种神圣的勤勉,他们的热情就是一种炽热的爱,他们的傲慢就是一种自我牺牲的忠诚;这种忠诚是无限的,因而不可能是温和的。

二、评论为何要尊崇理性

所以无论你的评论是破是立,是诉诸情感还是诉诸说服,是建设还是批判,是谈国家大事还是谈家长里短,都必须理性。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你与你外在的世界的最大公约数是理性,让一个远在千里之外、与你毫不相识、同你毫无共同经历的人理解和接受你的观点,唯有靠他和你大脑中那些共同认同的东西作为交流介质,这就是理性。

三、理性是公认的规则

理性,有三个层次。其一是方法论上的,首先要符合逻辑,文章和推理符合普遍认同的逻辑。

其二,是价值论上,要符合普世工人的价值。其三,是责任论上的,不能只顾自说自话,一个负责人的评论者,做出判断时会考虑自己的判断可能产生的社会后果,以利于公共利益为最高的职业准则。

四、一事当前,先问真假——判断真假的理性

五、是非永远高于立场——公正旁观者的理性

六、谨慎地衡量社会后果——社会责任的理性

冷静也许是理智的,但其中有冷漠。应崇尚一种理性,叫带着人性温度和人文敏感的理性。

七、理性不是一种霸权——自我反思的理性

八、在网络民愤前保持独立判断

九、坚守理性,不放过每一种恶

十、坚守理性才能成就舆论领袖

第十讲 评论伦理、评论版与评论员

李普曼告诉他的同行们:在自己正确的时候,要克服那种不必要的激情。为什么呢?因为过多地陷入那种激情中,会影响自己的判断。激情容易感染别人,但不妙的是,激情在感染别人之前,首先容易使自己深深地被感染和欺骗,陷于某种自以为是、自以为掌握着真理的激情,使一个人的思想变得封闭,将一种观点推向极端。

一、中国人普遍缺乏职业精神

二、评论人的角色定位

1.公正的旁观者

2.冷静的介入者

评论并不排斥情感,排斥的是那种不必要的激情和过于亢奋的情绪。

最能够感染人和让人动容的,往往不是那些激情澎湃的话语,而是那种冷静和理性之下的隐忍,是平静下的阵阵涟漪,是那种真正能触及人心的淡然。

情怀是评论的最高境界,别的东西能学,唯独情怀学不来。

公允而不中庸,包容而不纵容,智慧而不势利,成熟而不迟暮,内敛而不怯懦,开放而不狂放,深透而不尖刻,认真而不较真,幽默而不滑稽,这种分寸感的把握,就是这一种情怀。

3.勇敢的说不者

三、评论的伦理规范

引用别人观点时,要在显著的位置做明确的标注,或以明确的表述让读者知道你的这个观点是引用别人的。

四、应警惕的一些时评病

1.警惕拔高和过度阐释

2.警惕大词、俗词和套话

3.警惕自我设限

4.警惕自己的期待

5.警惕道德优越感

6.警惕修辞与比喻

7.警惕野鸡数据,学会咀嚼数据

8.警惕表达冲动

五、评论人的基本素质

六、评论版概况

1.评论版在当下中国的发展

时评热有如下原因:

其一是公民表达的需要,中国市民社会方兴未艾,时评的兴盛,是公民的权利意识和表达诉求越来越强烈的产物。

其二是新闻竞争的产物。

最后,中国当下社会所处的发展阶段,也需要媒体由“信息取向的新闻事业”向“意见取向的新闻事业”转变。

评论的繁荣,归根结底是读者的需要。

2.评论版在媒体中的位置

3.评论版的编辑体制

七、评论的样式

1.社论写作

代表整个的报社的高度,要有高度,要有独到的见解,要有感染人的气场。

2.评论员文章

评论员文章是介于社论和普通来论间的一种评论样式,当某个话题不适合以报社的立场来表达,重要性和严肃性又高于一般评论时,就采取评论员文章的形式。作者可以是本报评论员,也可以是特约评论员;可以署名,也可以不署名。社论一般是就某个宏大的问题和重要的社会现象表达看法,而评论员文章一般是就事论事,针对某个具体的问题进行评论。评论员文章的定位比较模糊,既不完全是个人的观点,也不完全是报社的立场。

3.评论专栏写作

一是时效性,二是独特的认知价值。

4.评论访谈

5.评论记者

6.系列评论

7.新闻述评

8.不同载体的评论

八、国内时评版的几种风格

1.《中国青年报》“青年话题”

2.《南方都市报》评论版

3.《新京报》评论版

4.《晶报》评论版

5.红辣椒评论

九、时评家的风格

1.鄢烈山

2.马少华

3.叶檀

4.郭光东

※※※       ※※※       ※※※       ※※※       ※※※       ※※※

写在最后的话:

本书是我读的第一本关于时评写作的教学书记。说是“教学”,其实并不准确,其中内容更是作者作为评论家对于评论写作的思考和总结,其中对于逻辑和理性的论述,可以为我们在日常写作提供了快餐式的营养补给。现阶段,作为一个评论小白,读此书觉得有些摸不到门路,不宜作为入门书籍,待真的经历过写作的锻炼以后,再次阅读,恐收益更丰。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