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助孩子面对他们的感受

2018-12-27  本文已影响0人  写给十年后的自己

这是我的第20篇文章,每天尽量写一篇,观察生活,走进内心,与自己独处,不求完美,但求完成。


最近跟着悦育社读书会看了一本非常实用的书《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可以说是与孩子沟通的操作指导手册,里面大量的例子,几乎囊括了所有我们与孩子沟通的场合,在不同场合下你说了什么话,孩子的真实感受是什么,如果想培养一个独立自主的孩子,要怎样做,特殊情况怎么应对,心态如何调整。不仅在育儿方面,甚至人际关系方面都是很好的指导。

上周听了樊登读书《父母的语言》,就更加意识到父母的沟通方式对孩子一生的影响巨大,所以就更加重视这本书,全书读完,感觉吸收了30%,所以还要继续不断回顾并践行,用这种把精华写出来的方式,来回顾。

今天回顾第一章《帮助孩子面对他们的感受》,就是我们常说的共情。共情可以让孩子感受到被理解、被尊重,同时认识自己的情绪、觉察自己的情绪、最终自己去找到最合适的宣泄方法。这就是我们在面对孩子感受时的最终目的。

首先,书中先举了一个例子,体会当我们心情不好时,别人的反映给我们带来的感受,从而来体会孩子的感受,比如:工作没完成,被老板骂,这时候自己心情不好,向朋友倾述,朋友可能会有几种反映:

否定感受:这没什么,事情没你想象那么严重…

讲大道理:生活就是这样,不如意十有八九…

给出建议:那你就跟老板道个歉,把事情说清楚…

提问:是什么让你没完成?以前发生过这样的事吗?为什么不多解释解释…

袒护对方:老板也不容易,他可能压力太大了…

过分同情:真可怜,真糟糕,听你说,我都想哭了…

业余心理医生:你这么难过,是因为老板在你生活中,充当了父亲角色,小时候…

通过以上这些,我的感受是不被理解、甚至恼火,但同时又看到了自己平时面对别人感受时的影子,其实这时候对方只需要被理解、被接纳,至于分析原因、解决方法,心里都是有数的,只是这种情绪需要宣泄出来…

理解到这点,我们就知道面对孩子的感受,我们也要尽量避免上面的回应方式,可以做的方法有如下几个:

1.全神贯注地倾听。

2.用“哦…”“嗯…”“这样啊…”来回应他们的感受

3.说出他们的感受

4.用幻想的方式实现他们的愿望

先说第一个,全神贯注的听,如果我们是心不在焉的、一边做着自己的事一边听,孩子会感觉气馁,也不会愿意继续说下去的,这时需要我们把目光转向孩子,真正倾听孩子的描述,这有助于我们体会孩子的感受,同时孩子也更容易表达他们面临的困境。

北北以前有一个习惯,就是说话时总去用手搬大人的脸,把脸扭向自己,弄得不熟悉的大人很尴尬,我一度非常困惑,看了这本书我才恍然大悟,他需要我们把目光转向他、真正的倾听他,只是小孩子不会表达,所以用了这样的动作~

另外,我们在全神贯注的听的同时,可以用“哦…”“嗯…”“这样啊…”来回应感受,这也是避免我们讲大道理、提建议的方法,让孩子知道你在听就好,这样孩子在说的过程中就更能整理自己的思路和感受,有可能自己就找到了解决方法。

我们回应孩子时,有时候会不自觉否定孩子的感受,以为这样可以帮孩子摆脱不好的感受,其实并不会,比如打针时,说不疼不疼,实际上给孩子传递的信息是:疼是不可以表达的,同时也会感受不到被理解,而更难受…这时候我们完全可以说出孩子的感受,“打针是挺疼的,妈妈小的时候也怕打针,也像你一样趴在姥姥怀里哭…”这样既有助于孩子认识和觉察自己的情绪,同时也会感到被理解而得到安慰。

对于孩子非常强烈的渴望,我们会摆事实讲道理,但往往不起作用,因为孩子当时内心的需要真的很强烈,这时候,我们可以用幻想方式来代替讲道理,尽管没得到,但孩子的这种渴望被接纳、被理解了,也比较容易接受现实。

我们最常见的,就是孩子想吃家里没有的东西,哭着喊着想吃,现在就吃,我们可以这样说:听出来你非常想吃,真希望咱家能有,我要是魔法师,我就可以给你变出很多来,你要什么味的,草莓?苹果?香蕉?…这一招,我试过很多次,大多数时候非常好用,有时候,不好用,我就用列清单法,把你孩子把想要的东西写下来或者画出来,作为购物清单,有时候,可能后来孩子自己都忘了要了…他只是需要感受被理解。

以上这些,最终目的就是理解孩子的感受,尽管有时候效果不是立竿见影,但这种被理解被接纳的感受,对孩子来说是很大的帮助。深入到孩子的内心,帮助他们了解自己最真实的想法。孩子一旦清楚了自己内心的想法,他们就能集中精力来应对出现的问题。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