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长大越不知道怎么安慰人了

2018-04-25  本文已影响0人  鹿小宅

- 01 -

从前给安慰很简单,被安慰也很容易。

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少年时期,能够轻易被一句「Tomorrow is another day」抚慰,霎时间就可以雨过晴天。

高中跟闺蜜不在一个班,一个学理一个读文,一个走读一个住校,课间传递的小纸条已经不足以互相倾诉,于是我们在最忙碌的备考期间交换日记,内容大致是倾诉各自在读的文理科在学习上有什么困难、吐槽一下老师,然后鼓励对方向着理想的大学加油再加油。我到现在还清晰的记得日记本的封面,纯净的蓝色的天空划过一架纸飞机。那时候挑个笔记本都具有强烈的仪式感,那样的封面承载着我们向往自由的梦想。而梦想只需要一个出口,努力学习就足够了。

彼时没有太多的心灵鸡汤荼毒,学习的大小事就已经是当下人生的全部。写满日记本再交给对方对我们来说就是一个出口,在背负着自己理想的升学压力中可以喘口气,然后坚定信念地再继续前进,日复一日、心甘情愿。

- 02 -

长大后的我们,给安慰不再简单,被安慰也很困难。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大家都心照不宣很有默契地不再提起生活中最有压力、最为难过的事情。大概是大家都变成了「道理都懂还是过不好人生」的人,可以一个人不动声色地承受着,就算解决不了,但至少会习惯。

这个社会,每个人活着都够累了,怎么忍心再去给别人的世界添堵呢。我们都这样告诫着自己。所以我们不再想求安慰。

另一方面其实对方的那些苦和痛大抵都了解,但又都无能为力。成年人的烦恼很多时候总是无解的,所以也不知道怎么安慰。

有时候会觉得该感谢这个碎片化的世界,把我们所有的喜怒哀乐都碎片化了,很难长篇大论吐露自己的想法和情绪,久而久之就好像变得不会大悲了,当然随之而来的一个负面影响就是也很难大喜。

有一个在我心中觉得极为理性、情商很高的女朋友,她很少提及自己的不开心,似乎她从未有过特别巨大的烦恼。我曾很认真的问过这个问题,她说在她每次想要倾诉的时候,会想到别人会给怎样的回应(解决问题的理性分析)以及自己会理清整件事的缘由,在这个过程中事情可以被化解,也就没有什么好说的了。当时给我的触动很大,一方面我为这样成熟理性的强大内心觉得不可思议,另一方面我又觉得这样的成熟理性让人心疼。

磨练出了铜墙铁壁,就真的不再需要和其他人倾诉什么了么。

成长让人都有了铠甲,坚强的同时也把软肋层层包裹起来,不再像年少时的烦恼那般显山露水。

- 03 -

电影《弗兰西斯·哈》里有一个让人泪目的画面,Frances一时冲动兴起只身一人来到巴黎旅行,打电话约不到在当地的朋友,一个人在街头吃饭的时候打电话给最好的朋友Sophie,明明就很失落却佯装自己很幸福很开心。但其实她过得一点都不好——工作没了、没钱交房租,还欠债...最好的朋友现在过得还不错,所以即使自己一团糟也不想跟她说。

喜欢这部电影是因为或多或少能找到一些自己的影子,有过坚持、有过犹豫、有过痛苦、有过放肆、有过单纯、有过慌张不知所措...

20多岁的时候,还能没心没肺地在街上狂奔,用自己真实的情绪感染到身边的人,30多岁的时候只能克制再克制,哪怕是面对最亲密的人。

在一个与她自己格格不入的精英中产的聚会上,Frances真诚的说道,她想要拥有这样一种关系——「在茫茫人群中为了社交而与别人搭话聊天,但蓦然回首,灯火阑珊处的另外一个人也同样偷偷投来注视的目光,那是她最亲爱的人,因为足够信任,所以无需多言,彼此都在相互注视着对方。」

她说的是爱情,也是友情,可以是任何一种情感关系,同样也是生活。如果说人生路上我们都是独孤的行路者,但愿在每段路上,我们都能幸运地找到同伴,哪怕仅仅只是一小段路。如果最后注定分道扬镳,如果不得不对世界妥协,那么希望我们能达成内心的和解,接受自己,接受我们所经历的所拥有的一切,这个世界没有我们想的那么糟。

本文所有图片©豆瓣电影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