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读书
可能是最近过的太过无聊,又太过颓废,所以突然想码字,总想着不能荒废了文字表达能力。回想上学这些年的经历,文字表达能力好像一年比一年退化,写出来的文字也一年比一年无力,越来越没有情感,我也越来越抵抗去写一些东西,因为一下笔、那种高中时候在考场上写议论文的厌恶感就占据我全身,让我浑身不爽。演变到现在变成了只有偶尔一个人的时候喜欢码字,没有任何主题,没有任何矫情的语句,不必为自己创造出的这一篇文字感到负担,也不必讨好自己的心。
都说写出来的文字是读过的书化成的,想想貌似也没错。我小时候特别喜欢读科幻和神话故事,追溯本源,大概是读的第一本书—《成语故事》影响了我。那些书里描绘的现实中不存在的东西陪伴了我整个童年,这也是我小时候喜欢想象的一个重要原因。随着长大,读过的书越来越多,也越来越杂,可是再也没有小时候那种充实感,那种感觉就好像站在一个看不见底的黑洞的玻璃隔层上,虽然知道自己不会掉下去,却也心安不了。
摆脱了为了讨好阅卷老师而写作的高中时期,我又开始漫无目的地读书、写作。我也想着可以像那些牛逼的人物一样每年读它个一百本书,可是实践下来,别说一百本,三十本都不到。在大学生活开始时,我就定下目标,大学四年至少读两百本书,当我刚开始朝着这个目标努力,为自己又读了一本书开心时,我儿砸跟我说了一句话:“你总是在乎数量干嘛,应该在乎质量。”我不是没有发现自己这个问题,只是逃避不想去深入想,因为一旦深入,我知道自己会陷入无止境地迷茫。我读书是为了什么?丰富自己?可读的书越多,我越觉得空虚。消磨时间?我没有那么多时间去消磨。我不知道别人是怎么做到的,反正我没办法控制自己的思想。我对市场上那些有着“××年度最畅销的书”实在没什么好感,但读的书都是微博推荐、百度网友推荐的书。没有人告诉我我这个思想阶段、这个年龄阶段该读什么类型的书,该怎样去读书。而且,以我的认知和思想高度,对别人称颂的书,像《平凡的世界》、《了不起的盖茨比》等书在没有了解时代背景的前提下实在领悟不了,所以也不想像别人一样承认它们有多好。那我读它们干嘛?只是消遣?那为什么非它们不可?我想不通,也无处请教。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思想,别人领会不了我的迷茫所在,我也领会不了别人的感悟。
我不知道我读的那些书对我有没有帮助?有什么帮助?也许这种想法很功利,但人做的一切事都必须有个目的支撑,才不至于太无力。读到这的你也可能觉得我想的太多,活的太累,我说了,我控制不住自己的想法。
其实相对于读整本书,我更喜欢在图书馆里随便翻翻不出名的书(当然也可能是我见识短浅),不必全部读下来,看到喜欢的句子就停下来(当然有时候真的敌不过图书馆那股味,巴不得赶快离开)。我喜欢的书给我的感觉有的明确,如《巴黎圣母院》告诉我要善良,《看见》让我不要放弃自己的正义感、心怀悲悯和理解;有的是那种朦朦胧胧的,只知道它很好,这就要首推《追风筝的人》,真的是本好书,但是请不要问我它好在哪,因为我也不知道啊!
真的不喜欢夏天,当然看的故事里的夏日除外。
真的不喜欢世界,当然书里的和摄影师镜头下的除外。
——记于2016年8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