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已走远,经验留身边——《史记》中的职场与生活干货
在冏看来,读历史的作用之一就在于借古鉴今,说得更接地气或者更自私一点,就是能为“我”所用,指导咱们的职场与生活。
简单讲几个从王立群教授写的书《历史从未走远》中几个有趣的历史小故事。这本书以《史记》等史书中的记录为蓝本,进行白话展开。
小人物,惹不起
春秋时期,郑国、宋国交战前一天晚上,将军杀羊来犒劳军士,但是将军百密一疏,忘记了他战车的车夫。
司机很生气,后果很严重。第二天打仗时,将军的车子突然驶入了对面敌人的队伍里,将军被抓,仗打败了。
前一天分羊肉的时候车夫虽然没有说话,但是不说话不等于没想法。在驶向敌军的那一刻,车夫喊道:“畴昔之羊,子为政,今日之事,我为政!” 谁的地盘谁做主,昨天那只羊分给谁你说了算,今天你的车开向谁我说了算!
车夫心里过意不去的是一碗羊汤吗?No!是对他的漠视,觉得侵犯尊严了。之所以说这样的是小人,他有没有想过自己的国家败了之后,自己何去何从呢?国之不存,何以家为?将军是格局较大,忽视了身边的人和细节,而车夫是格局太小,忽视了自己的未来。两个人都坑了自己。
得妻如此,活该成功
我们也步入择偶成家的时期,什么样的才是良配?史书的主角多是男人,但是男人背后怎么少得了女人的作用呢?《男人的背后》讲了几个故事,男人背后的女人可以分为导师型、志同道合型、默默付出型等,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晋文公的老婆。
重耳当上晋文公之前,从山西逃出来颠沛流离,到齐桓公这儿安顿下来,好吃好喝,日子挺不错,就不愿意继续流亡了。但是,你不是一个人呀,和你流亡的还有老婆呢!妻子齐姜知道后考虑到大局,虽然不舍,但还是将他灌醉放到车上,飞驰而去,继续前往他国。虽然知道此去一别可能就是永别,但是为了丈夫的事业,她做好了孤老至死的准备。重耳后来崛起成为诸侯霸主,心里感念着当时妻子的明智之举。
做到忠诚与陪伴就是好的另一半吗?在冏来看,这是伴侣最基本的(虽然很多人连这也做不到吧)。更好、更难得的伴侣,是支持、督促和激励彼此,互相学习与指导,共同成长与提升,从而成就一番,哦不,两番事业(老婆的事业and老公的事业),而不是一起摆烂,俩人一起吃糠咽菜乐在其中,还感动得不行。知足常乐与奋斗进取不矛盾。
还有,夫妻二人本来来自不同的家庭,前几十年都不是按着对方喜欢的样子长的,有着不同的品性是非常正常的,所以多一点包容和理解十分必要,若能在价值观上达成一致,这是人生的幸事,也是婚姻成功的重要因素。
先装孙子再当爷,该示弱时莫作死
讲完成家我们再面临立业。在《示弱》这篇中讲了刘邦的妻子吕后专权多年,去世并被灭族后,找老刘家的娃来继承皇位是当务之急。但是刘邦的8个儿子,有6个都接或间接原因被吕后害死了,只有两个留下。最后是一直窝在偏远角落的刘恒继任了。
刘恒并不是刘邦最出色的儿子,是怎么幸存到最后还当上皇帝的呢?
因为那时候刘恒的封地大同是汉帝国最北边的诸侯国,吕后想给他调任升职,但刘恒一看,前几个被吕后“调任升值”的兄弟都挂了,就表忠心“俺愿意为母后永远守护边陲”,既婉拒了被调走,又博得了吕后的宽心,于是得以幸免。
刘恒在偏远地区生活了十几年,装傻装弱,才蒙住了精明的吕后,靠的是智慧。在恶劣的政治环境中,他只想生存下来才有希望,毕竟活着的是第一位的。没想到存活下来终得以继承皇位,成为开创文景之治而名留史册的——汉文帝。
(电视剧中的汉文帝和汉文帝画像)在政治也好,职场也好,树大就招风,枪打出头鸟,在强权者/坏蛋面前,逞强未必为首选,反而容易作死。咱也不是说鼓励懦弱,而是说要知道啥时候该拼脑子,啥时候该拼力气。如果刘恒乍乍呼呼地叫板吕后恐怕早就命归黄泉了。正因为会示弱才笑到了最后,成为了历史的赢家。
从分肉看如何当领导、做管理
最大的立业,是治国理政。都说治大国若烹小鲜,讲的就是不折腾。咱们小民若(没有机会)烹小鲜的话,不妨看看怎么分肉。《分肉与治国》的故事也更适合于我们以后做管理层用的。
陈平这人,小时候家里那叫一个穷啊,但人穷志不短。有次乡里社祭,陈平给村民分肉,他把肉分得人人满意,老乡们赞叹这孩子分肉挺公平。陈平却不因为大家的夸赞沾沾自喜,而是感慨道:假如我小陈以后有机会治理天下,我会干得和分肉一样漂亮。
果然,经过努力(也许还包括老婆的有效支持与参谋),陈平做了汉文帝的丞相。有天被汉文帝问:一年审理多少案件?全国一年的钱粮收入多少啊?陈平说:这些问题,主管的人自然清楚。您要了解案件审理就可以问廷尉,要了解钱粮收支,就可以问治粟内史。
皇帝一听就不高兴了:那这些事情都有人主管,我要你干啥?
陈平回答:作为宰相,对上要负责天子调理阴阳顺应四时,对下则哺育万物,使之适时生长,对外要征服四夷诸侯,对内则亲附百姓,使公卿大夫各司其职。
作为一国之相,不知道国家每年的收支和案件,好像不够称职,但陈平的回答则是四两拨千斤,直言丞相的职责要分工明确,各司其职,上级不能事无巨细都要插手。这就是今天管理学中所常说的“金字塔”式的管理。如果领导事事亲力亲为,那只能是领导累死累活抱怨不省心,下属摸鱼摆烂还得不到锻炼成长。回忆一下,自己的领导是勤奋型、甚至插手型的领导吗?事事亲力亲为真的是优点吗?自己当领导的话,会是什么样的管理方式呢?
扯远一点,养娃又何尝不是一种“管理学”呢?你是用贴身照顾伺候来表达那满得要溢出来的爱,还是认为“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示范与鼓励中让娃学会照顾自己,有颗大心脏、一双自立的双手、稳定的心态来应对以后的人生风浪呢?
给人搬梯子,能上能下不吃亏
汉五年,韩信等人上书,请刘邦接受“皇帝”尊号。刘邦这个人呢,还是挺会凹人设的。他推辞说:“帝”必须是贤者,如果我不是贤者上了尊号,那岂不是虚言亡实之名?
韩信等人听懂了这话字里行间的意思,这是不反对呀,不反对就是默许!因为如果不想当的话,可以直接了当地拒绝嘛!
所以是需要“搬梯子”让他愿意向上攀登,于是他们再次上书,说汉王刘邦有三大功德:一是灭乱秦,二是诸不义(灭掉项羽),三是封诸侯,所以称汉王已经不足以表述刘邦的功德了,您只有称帝才能让天下苍生满意呀!
梯子都塞在脚底下了,刘邦只能顺着说:好吧,你看这皇帝不是我要当的哦,是你们都让我当的哟!
说起搬梯子似乎很简单,但何时需要搬梯子?给谁搬梯子?是上还是下?这其中的学问就大了。
要他人向上攀登需要梯子,让他人体面,下台也需要合适的梯子,比如皇帝犯了错,怎么给他梯子下台呢?
汉武帝一生专权独断,以起兵谋反的罪名冤枉害死了皇太子。后来想给太子平反,但他可是皇帝啊,怎么能轻易承认犯错呢?
于是有一个人上书给他解释说,没有起兵谋反这事,其实只是儿子盗用父亲的军队而已,顶多打一顿,家务事儿不能算罪!
啧啧,梯子搬得多么及时啊,于是汉武帝就借着台阶为太子平反了。
你看,可不只是皇帝,是人都需要梯子。因为是人都讲面子,领导也好,朋友也好,有时候不愿意自己说出想法,需要有人替他说,这时候就需要梯子。在合适的时候、搬一把合适的梯子是一种人生智慧,既能为对方解围、达成目的,又能让自己的考虑与智慧得到对方的感激和认同。
像这样的还有很多有趣的历史故事,让我们读完笑出声来之后又回味好一会儿。当然,故事后面的点评部分纯属冏的个人歪理,没有指点谁的人生的意思,欢迎拍砖。只是希望把严肃枯燥的历史研究,真正走进生活、读得进去,并希望有天能被我们用得上,也许这就是历史故事的魅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