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教育”的一点反思
教育不是妥协,更不是麻醉。
这几天铺在了教育行业中,日寝废食地做着“跟研究生毕业完全没有联系”的事情,自称为“豁出去”了,至于到底是我豁出去了,还是你们豁出去了,这是一个大问题。
反思教育的同时,也在反观自己:反观自己为什么情绪那么大,好似一谈到教育、研究生就要把自己的肝胆给炸飞一样。其实问题很简单,我明白我这几年大学、研究生几乎都是白费的,学校的教育给予不了我营养,反而蒙受着“世界上最不幸的事情就是被不如你的人管着”的悲哀。悲哀,不止寄予我身上,更多的是大家都好似看不见一样。
有寓言说“把青蛙放开水里面,一下它就跳出来;反而放温水里面加热,它会慢慢死去”。其实,这个故事刚好说反,尤其用于教育,我们可以这么说,如果我们把孩子一下放在新教育里面,他会因为无法适应而导致以后的学习是“白学”,反而我们应该慢慢加温,管理好不同年龄,不同背景下的孩子,才能将不同的教育方法和教学方法贯彻下去。
在unschooled mind一书中作者提到孩子在进入学校之前,通过自己的观察和玩耍已经形成了一套自己的“物理体系”用来解释身边发生的事情,不管是否正确,这种价值体系在日后的孩子成长中起着被我们低估的作用。反而因为进入学校,因为教育方法的不同很多孩子无法适应,结果出现了在学校是老师的一套“新”东西,放学了又是自己的小天地。大点在高中、大学的课堂中这样的问题还是接连发生,即学生无法跳出课程外(比如仅仅修改课程老师讲述内容的一小部分而让多数孩子无法举一反三)真正理解知识和教学意义。不得不说,教育的失败,其实很大程度是不理解孩子的心性和世界造成的。
不知道上述的表达你听明白没有?简单来说,就是孩子有自己认识世界的一套方法,多元智能学者Gardner在其的著作中也提到孩子本身拥有的8项智能(语言、数理逻辑、空间表达、音乐等),但是由于教育方法以及环境的变化,很多孩子进入学校封闭(或者学校有意无意)阻塞了孩子的literatured自学方法和课程desciplined教学方法的连接,而导致了断层。孩子为了应付教学、考试,而将自己的方法和世界价值埋在了深处,这无疑会破坏还自己的认知能力,同时会埋没无数的天才。而同时应付了学校体系的孩子因为忘记了原有的价值体系,而将重心移动到了外在的世界。
《思考快与慢》一书中说到每个人思考过程一般两种,一种就是潜移默化的快速思考,仿佛不经过大脑;而另一种就是学科性的,缜密逻辑。其实就我看来,我们可以概括为:动物性大脑+后天习得人大脑,或者说前世界+如今的世界。我一直相信的一点就是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上其实已经通晓了所有的知识,他们不是一张白纸,反而由于后天的教育,使得他们原本的美好没有发展出来,反而弄得一身污泥。
LEGO作者在Mindstorms中也提到“做中学”,其实秉承了皮亚杰的一些教育理念,说白了,就是去尝试,自己去动手做东西,或者成立小组来讨论和商量。你永远无法知道孩子打闹真正的重要性,同时你也不知道大脑真正的学习能力学习极限在哪里。
大脑学习是没有“最好点”“关键时刻”一说的,小学没有学好,没问题,学到老活到老嘛。在心理学家库克看来,孩子之所以能够学习好其实就是用心学,没有心猿意马(同时他们也没有那么多的事情让他们分心),于是重复重复再重复,OK,天才10000小时下来了,当然成为了“天才”(换言之,天才都是后天培养的)。同时呢,孩子本来探究世界的方式就是“科学”地,类似科学家的,他们通过各种感官(真的是眼耳鼻舌身意)来理解这个世界,反而进了学校,只能让你动手写,上课不准动,下课不准打闹,反而脱离了真正的教育,越教越笨。
在Josh的《学习之道》中他提到了一些学习小技巧。其实先说我的想法,他的技巧太少了,太肤浅了,不过这么肤浅的方法都能这么有效果,那么更真实的(比如《秘密》比如《思维导图》真正的价值已经被我们隐藏了太久太久了)。他在书中说到几个问题,最重要的就是兴趣和爱好,还有良好的心态。
更重要的,就我的语言来说,就是”建立你自己的学习系统“,书中说:
“
首先从基础开始,通过理解训练的原则所在来建立扎实的基础,然后在个人倾向的指导下拓宽并完善自己的技能,同时和你认为是艺术的必要实质的东西在抽象层面上保持联系。结果就是你可以更好地吸收各种知识,使得这些从个人的着重点中拓展开来的知识相互连接成一个网络。
”
即,回归本源,上及空性,才能下归万物。
至于如何建立,我有我成型的一套,现在就不在这里细说了,不过可以从我上面的一些叙述中窥见。
Ken Robinson在TED上也讲到了学习革命的问题,简言之就是,做中学,孩子不是流水线不能通过单一的制度进行考察和定向。接下来会有关于此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