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知者无畏
想这篇文章的开头大概用了15分钟,是先从“无知”开始说起还是从“无畏”开始?好像都不好,那不如先从我最近思考的问题开始吧。
大家知道,现在很多创业公司都追求“小而美”,它是趋势,也适合初创团队。这种冷静、高效、规模较小且能力强的企业文化,的确颇为迷人。
于是一部分人就会被它美丽且看上去容易得手的样子所欺骗,一头扎进去:“小而美 小而美”,既然小就能很好控制,既然能很好控制就相对容易变美/变强。
这应该算是“无知”的一种。
如果我们查阅更多资料,就会发现“小而美”的市场也是一片腥风血雨,你要思考的、掌握的知识系统是庞大的,而每个知识点都需要在实践中磨透。一句话概括:它很难。
不过一般来说,我知道难点,不是为了印证它没有去实现的理由,而是,要攻破它。
知道【它难】,是第一步,【它难在哪里】是第二步,【攻破它】是第三步。
小公司面对的是生存问题,一个巨浪盖过来可能就会粉身碎骨,所以活下去就是最大的战略。
曾鸣教授在讲述企业战略时分了四个阶段:
0-0.1的战略尝试期;0.1-1的战略成型期;1-10的战略扩张期;10-N的高效执行期。
不同阶段,战略的打法都不一样。
从0-0.1这个最初的阶段,是很多公司很难通过的一关,无论你是想走“小而美”还是“大而全”路线,都必须通过这一关。
在0-0.1,不要追求干净漂亮清楚,这个阶段,战略是讲不清楚的,更不用说业务模式和收入模式,这是一个逐步磨的过程。
一开始不要怕事情小,要敢于从小的事情切入,但是你切入之后要知道有放大的可能,而不是切入之后还是小的。
这个阶段最关键的是“科学有效地找到切入点”,如果没有切入点,就得不到用户的反馈,连迭代的机会都没有。
好吧,大白话翻译一下就是:
1. 别追求一开始就把模式定好,而是当有模糊的模式时就开始,然后逐步磨出干净漂亮的模式。
2. 必须找到有效的切入点,并且能科学地切进去,并且这个点在未来是能放大的。
3. 对于小公司而言,不创新,或者说没有新的打法,就活不下去,创新就等于活命。
如果细心地看,会发现每一个形容词都是巨大的知识点,随之会产生很多疑问:
“如何找到【有效的】切入点,且这个点是【能放大的】?”
“如何【科学地】切进去?”
“如何【创新地】打这些点?”
于是一部分人问,我干嘛要考虑这些,有钱不就好了吗?钱能解决大部分事情。
这应该也算是“无知”的一种。
对0-0.1阶段的公司来说,太多资本绝对是有害无益,又得引用曾鸣教授的话:
“这个时候资本的杠杆发挥不了太大作用,很多公司陷入问题是原型没有出来,这个时候钱多只会坏事情,因为你大方地铺开试,没有得到更多有效的反馈。”
一开始必须找到那个切入点、着力点、破局点。
所以很容易发现了:在0-0.1阶段,最关键的是创始人,而不是资本。
是人呀。我们的认知啊,执行力啊,迭代的能力啊。
“小而美”更该关注“美”,如何变美?变强?
好了,当跨过0-0.1阶段,进入0.1-1的战略成型期时,我们又得思考:
“如何培养用户的认同感和忠诚感?”
(因为规模小,流量不大,于是要关注到口碑与复购)
“如何才能长期地保持竞争力?”
(不然一个巨浪就……)
“要控制规模,你要知道哪些事是能不干的,哪些人是能不招的”
……
所以说,在一个垂直领域里精耕细作,做到“小而美”也是没有想象中简单,应该说它也很难。
那是不是说:不如不要开始好了。
当然不是。
之前提到过:知道它们难在哪里的最终目的是要攻破它。
不做“无知”的人,做个“知道自己没有懂很多的人”,对世上的事物都保有敬畏之心。
我们必须去攻破,生活中的种种挑战会在你的行动中迎刃而解。
P.S.
“世上并没有人主动愿意去做小而美,只是因为想大而屌做不到而不得不如此。
——和菜头”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