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小学生的课业
上个月接手了一个三年级小学生,负责他的语文学习。孩子很爱看书,在家里书房有落地式的书架,满满一屋子都是书,妈妈还帮他不断补充着。小男孩略带羞涩,在充满了书香气的书房里乖乖等待老师上课。
对于一个三年级的小孩子来说,他有点太乖了,也太爱看书了。孩子妈妈拿出了为了参加诗词比赛准备的书,打开书一看,我有点吃惊,现在的三年级小学生已经这么卷了吗?这里面的内容,对于一个三年级小孩子来说,太深奥了。开篇就是毛主席诗词《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讲到“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的时候,真的不知道怎么让一个小学生深有体会,只能讲一讲字面意思,和诗的历史背景。然后是陈毅的诗,接下来鲁迅,后面翻翻看,《诗经》、《楚辞》、唐诗宋词经典篇目都在,而且选的都是那种很有社会内涵的,晚唐的诗居多。讲到后主李煜的诗词,又是一个长长的故事,如果不讲,孩子怎么可能对于“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有深刻记忆呢。
现在的上海小学生高年级阶段课业负担会比较重,所以在中低年级,多读和背诵一些古诗词,哪怕是好读书不求甚解,也可以,反正先背再说。只有我在一遍又一遍耐心地讲解着诗词的内涵,希望他能够多理解一些,一边加深记忆。
在此位学生的好学多问和他的课业压力下,最近我也变得用功了许多,国学的很多篇目,都在我的再一次复习中渐渐清晰起来。看来国学真的是可以长期记忆并且内化成为生命的一部分的内容,小时候背诵的那些经典诗篇,如今还能轻易出口并且默写,很少有卡顿。不过由于个人偏好,记得的只是自己当初很喜欢的那些诗篇,其余的还有待进一步学习。
记得从前教《古代汉语》的老师有个观点,影响我至今。他说古代的少年儿童从很小就开始背诵,《四书五经》读熟,背熟,后来也是一路背诵,才变得很有学问,而且许多古人从儿童时期就比现在的孩子有太多学问了,从小会做诗,出口成章,到了今天已经很少见了。这是什么原因呢,因为背诵,只有背下来了,学到的才真正是你自己的东西。而且不是短期的背诵,那是一个长期记忆。现在的孩子和成年人都很少背诵了,除非考试的任务,没有那种自发的,所以有学问的人渐渐少了。现在的休闲时间都被电视和电子产品充斥着,手写也不太常见了。老师对我们说,我希望在座的各位成为真正有学问的人,把这些学问转化成长期记忆。
我把这些话说给这位三年级的小学生听,也不知道他能领悟多少,记住多久。但是我发现,他的眼里有光,脸上充满了学习欲。此场景似曾相识,因为我也曾经是那个眼里有光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