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与失败之间,差了一个王阳明

2018-05-04  本文已影响0人  光年313

有困惑,找教练;学教练,找光年。

蒋介石说过:“中日之间的差距,就在一个王阳明。”

王阳明的心学,促成了日本的明治维新,受到了韩国人的推崇,确是在近几年才在国内火热起来,主要因为大大提到了几次“知行合一”。

我并非精通,今天结合教练技术来谈一下浅薄的感悟。

王阳明强调 “心外无物”。

最经典的案例就是王阳明与友人的一段对话:

据说一次王阳明与朋友同游南镇,

友人指着岩中花树问道:

“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

王阳明回答说:

“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既来看此花,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心外。”

粗俗地讲,就是

看见花时,感觉到了,花就存在;

没有看见时,感觉不到,花就不存在。

很多人会认为这是“唯心主义”,特别是逻辑思维强的人,会激烈地反对。

有一个朋友和我说过,你把一个汽车丢到王阳明那个年代去,如果认为无物是自己的“心”感受到的,那这个车是存在还是不存在呢?

那么学心学的人不都得认为自己有病,为什么会看到不能理解的东西。

如果这个时候有个学量子物理学的人和他争辩,就有意思了。

其实,“心外无物”强调的是,心赋予事物的意义。

如果你学过NLP的“意义换框法”,你就能快速理解了。

一张白纸,放在公司里,没人碰它,它只是存在,却对于“我”没有意义。只有当我想写字、打印、画画的时候,把这张纸拿来用,它就有意义了。

王阳明口中的“心外无物”强调的是,这个东西或事件,对我的价值和意义。

如果仅从“唯心主义”出发去评判这个观点,就太可惜了。

“心外无物”对于教练来说,非常重要。

首先,对于教练来说。

面对案主,对方是“沉寂的,还是明白起来”,是受到教练影响的。

举个例子,在教练的时候,教练对对方有了一个判断,并且总想把对方引导都自己的方面上,那么问题可能就解决不了。

昨天,我听着一朋友在批评自己的员工。

朋友的目的是,员工要承担责任,面对问题,积极处理,不是到处传播负面消息。

并且一再推测这个员工是害怕、逃避,不敢承担责任。

员工情绪一直很低落,期间经常轻声辩驳:我没有这样想。

最终的结果,可能会印证我朋友所想,这个人可能会起离职之心。

你可能会说,你干嘛不上去教练呢?

因为,无困惑,不教练。

他们不需要我,我又何必存在。

心外无物。

所以教练有教练的信念和范畴,以确保我们的心可以中立客观地支持案主。

比如,教练信念里有一条,每个人都是OK的。

基于这样的信念,案主在我们心里就是正面积极的,而非负面消极的,也即王阳明所说,明白起来。

其次,对于案主来说。

来找教练,必然是有困惑。

事情发生了,TA判定这个事情的意义和价值是负面消极的,对他就是困惑。

心外无物,教练就是要从对方的心出发。让TA抽离事件,换一个角度看问题罢了。

举个例子,

很多人会有失败的经历,有些人会沉寂在里面,不能自拔。有些人会反思总结,获得经验,再次出发。

即便是痛苦的事情,我也能在里面发现正面的价值,让绊脚石变成垫脚石,这就是“心”的力量。

我的体验是,“成功与失败之间,差了一个王阳明。”

5月7号,下周一。

我在好朋友零售培训专家廖继勇的荔枝平台上公益分享教练技术,邀请你来听。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