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活动的无主题观后感
事情大概是这个样子的,为了看一场英超比赛,熬到凌晨三点多,结果还踢得让人郁闷到吐血。早上还依然准点醒了,吃完早餐凑巧看到秦岭女神在群里发了一组海归创业项目投资对接会现场的图片。心想马上就要成为其中一员,怀着去学习,长见识的心理,赶忙就收拾了出门。等到会场,稀里糊涂的签到,挂了个投资方的胸卡就进去了,中间茶歇跑去跟朋友闲聊几句,然后在她怂恿下就腆着脸,坐在第一排最靠边的评委席听完了上午的全部路演。也不知道是因为各种奇怪的身份错位的原因,还是受之前球赛的影响,整场下来消极情绪比较浓厚,槽点不断。
其实,坐在下面,用身份代入的方法去听选手们的路演展示还是有很多收获的。在台下近距离地观察,选手表现的优劣好坏,高下立判,而且从投资人和现场的反应也能看出展示抓住大家兴趣点的程度如何。正如会后一位评委总结的那样,路演其实只需要讲三件事:“需求+产品+商业模式”,在最短的时间内用最简洁概括性的语言把这三件讲清楚就达到目的。这其中“需求”要真实准确,不能是臆造或夸大;“产品”重点突出自身优势。竞争分析和行业水平这些信息是用以辅助别人判断;投资人最关注其实还是“商业模式”,毕竟投资永远要讲求回报,天使投资人不能真的只是做天使,把爱洒满人间。团队架构是否合理,商业模式是否明确,发展运营思路是否清晰,这些直接决定了投资人会不会举起手中的那块“我要投资”的牌子。
我所看到的七个项目都很难说做到了以上这三点,难怪最后有评委在总结的时候吐槽道:前两天在硅谷,五个小时要看完40个项目的路演,而且基本上当场就有了比较明确的判断。而今天,上午四个小时才勉强做完十个项目,大家还揣着很多问题没有搞明白。遑论项目水平如何,单看这7.5分钟和24分钟之间的差异,其实就已经让我们很汗颜了。
整场听下来大致有下面几个感受:
1. 项目整体技术含量一般,有赶时髦,追概念的趋势。这其中涵盖了,移动互联网,智能硬件,O2O商业,垂直社交,物联网,大数据和在线旅游等等,都是时下最火热的这些概念和商业模式,但是产品本身却不够精,没有让人眼前一亮的感觉。“好的项目不需要上来路演”这句半开玩笑的评委发言多少也代表了大家的真实感受吧。
2. 作为创业者而言,还是要以“产品至上”。这句话要从两方面去理解,“产品至上”是要真的花精力投入到产品上来,把问题做细做精,而不是凭借一个似是而非的概念或者很粗糙的Demo来给大家看。不能当别人提问时,给出的答案,数据变来变去,脱离现实。给人就是没认真研究过,随口就来的感觉,印象分蹭蹭直掉。“产品至上”的另一个角度是要找准正确的定位,做真正能与市场对接的产品和应用。避免两个陷阱:一,自造需求;仅凭自身的预估和判断做出来的产品,很多的时候都是市场上无法使用或者用户根本不需要的。二,过于自我肯定;对自己的产品过于自信,忽视技术发展水平和市场发展趋势,闭门造车做出来的会让人很汗的。
3. 路演是门技术活儿,有门道诀窍,但更需要花心思,不是人人都是天生的演说家。自个心里掂量了一下,目前还完全应付不了这个。门道诀窍前面提及了一些,抓住主线,突出重点,辅以手段。如何花心思,从那些方面入手,各有各的方法,但最起码要把需要展示的内容吃透,不能现场还要搬救兵。语言表达流畅,条理思路清晰,事先排练和预演是必不可少的。虽然比不了某些干主持人出身的专业选手,但最起码不能让人听得想去拿手机刷微信。演示手段,通常是PPT, 更是个技术活儿,印象分一大半都来自于她,千万不要应付了。丑陋的PPT已经见过太多了,不要再来刷新大家的底线,这个说多了都是泪…
4. 通常的展示时间都不会很长,如何在很时间内抓住别人,值得思考跟研究。一定要反复地提炼,把产品或者模式概括成最简短通俗的语言,有效地传递给对方,直击要害,绝不拖泥带水。
聊完上午的投资对接会感受,还剩下几句虚的,远的,其实是听完下午论坛嘉宾分享之后的一些胡思乱想。
青年天使会的杨宁会长的发言大致可以划分为三大块,忆峥嵘岁月,调戏圈内大佬,新老海归创业反思。当然他提到的海归创业越来越不如土著的现象值得思考,他抛出的“能力”和“时代”谁更能造就成功这个问题可以继续争论,但最吸引我的 倒是他发言行将结束时,调侃乌镇大会说的那几句话最吸引我。他说我没去参加那个乌镇大会,凑那个热闹,因为那是个开给昨天的会,我现在在唱衰互联网还来不及。大家现在都在说将来是IOT(Internet of Things),物联网的时代,其实还是把未来的时代说小了,以为只是互联网向实物的延伸和拓展,其实未来是“智能万物”的时代。投资也好,创业也好,不要看着大家今天在做什么,而是要想着未来做什么。
这几句话真的是不能同意更多啊。正如他说的在未来的这个“智能万物”(Everything Smart)的世代,互联是必要前提,但只是一种交流手段和联系方式,所有人,物全部链接在一起所构成的新的,智能的生态系统才是全新的进化和升级。人类文明的发展总是伴随着资源的开发和效率的提升这两大主题,当发展的加速发展到这个世代的时候,这两个主题变得统一起来,如何在消耗同等资源的条件下带来最大的效率提升,真是这个促使着文明往这个方向进化,不停地剔除冗余的环节,效率低下的生产方式,最终变成一个智能的自适应的统一整体。
最近朋友圈里开始流行的新概念已经不是“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了这些,而是“工业4.0”,都已经有好几篇鸡汤文被炮制出来了。德国人提出来这个概念是用基于信息物理融合系统的智能化来促进产业变革,有“智能工厂”和“智能生产”两大主题。对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从用户的创意出发,到订单,研发,生产,制造,交付,服务,废物循环再利用,满足人的个性化需求的同时还实现资源的最效率利用)里的价值链的组织和控制将以新的方式呈现,所有的传统行业将联系融合到一起,界限被打破,并组织成新的合作形式。这个其实没有字面上写的那么抽象和遥远,其实是已经真正发生的事情了。举个最简单的例子,《读库》的老六最近就要和佳能合作,用数码印刷“按需出版”专属每一个用户的定制版《日课》,这其实就是一个智能生产的雏形,连文艺中年都开始玩了,你觉得这事儿还远么。
再进一步来讲,其实时下的这些发展火热的行业都好像是在不同的地方搭积木。“移动互联网”和“智能穿戴设备”解决了人随时随地接入信息网络的问题;“物联网”解决人与物,物与物自己信息交换的问题;“3D打印”,“智能机器人”将打破传统的壁垒,建立新的生产制造方式,还有云技术,生物技术等其他种种。当所有的这些都慢慢成形,相互融合的时候,一幅完整的图景或一座完整的城堡就呈现在我们面前了,这就是“智能万物”的时代。我相信,它离我们不远。
渺小如尘埃的我们,幸运地身处这个伟大的变革时代,如果要是能在其中留下点什么或者改变点什么,那就是再最好不过了。